前谕何桂清、薛焕、设法令华商转告夷商。向咘酋开导。宜在上海先行议定。再为换约。藉以阻其北驶。薛焕接奉此旨后。是否已谕华商转告夷商。如兵端一启。则各商均受其累。咘酋或可自知悔悟。至应议条款。前已密谕何桂清等知悉。是否已由商人转达<口英>口□佛二酋知悉。或尚未曾一一明言。著薛焕即行详细覆奏。此次晓谕口□佛夷。当告以上年<口英>国背约。尔国并未附和。何以今有兵船忽至烟台。实属有失和好之道。该处并非通商之口。傥该民人等或有争端。转伤和好。速将此项兵船。撤回上海。定议后即可换约。从此永敦和好。以免猜疑。如此剀切开导。或可使就范围。薛焕现署钦差大臣。办理夷务。是其专责。务须悉心筹办。不可意存推诿。致误事机。将此由六百里密谕知之。  

○又谕、文煜奏、夷人持械登岸劄营、张贴伪示、尚不滋闹、委员前往妥办一摺。口□佛酋孟姓、带领夷船。于本月十九日。驶至烟台山下。约有三四千人。各执器械上岸。占住房屋。即于山上劄营。并张贴伪示。安抚居民。并不滋闹。其心叵测。恐其意图久踞。煽惑民人。徐谋构衅。文煜现委署青州府知府董步云等、前往相机妥办。当令告以去岁在津。该国并未帮助<口英>国打仗。中国已令钦差大臣、知照贵国。按咪国换约之事。商办在案。迄今并未接据照核。亦无妥定章程。今骤然携兵而来。实堪诧异。此处既非通商之地。又非商办换约之处。未例相留。设久住此地。居民或相惊扰。反伤和好之道。仍应速回上海。向钦差大臣议定条约。应在何处换约。总俟钦差大臣知照。方能办理。看其如何答覆。总在该委员等、剀切开导。劝其将船令撤回上海。毋行久踞。方为妥善。并饬沿海将弁、于各路密为防范。固不可自启衅端。亦不得因其并不滋事。漫无准备。总宜暗中布置。有备无患。并严禁内地民人。接济食物。潜相句结。是为至要。将此由五百里密谕知之。  

○以江苏扬州剿贼出力。开复福建陆路提督李若珠处分。  

○癸巳。孝慎成皇后忌辰。遣官祭慕陵。  

○谕军机大臣等、前有旨、令曾国藩统领所部各军。取道甯国广建一带。径赴苏州。相机兜剿。并令都兴阿速赴江北。督办江北军务。本日据瑞昌等奏、苏州于四月十三日失守、请饬催曾国藩克日统师东下等语。现在江南遭此蹂躏。粮饷无款可筹。著官文、胡林翼、妥速将各军应需饷糈。宽为筹备。一面遴委妥员、拨解曾国藩军营。一面即筹款交都兴阿带赴江北。此后并须源源接济。毋令缺乏。以次攻克苏常。维持东南大局。是为至要。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  

○又谕、本日据瑞昌奏、苏州失守、请饬曾国藩来浙督办等语。江南军务。自和春身故。大营兵勇。全行溃散。不独不堪任使。并且扰害民间。非有劲旅。不足埽荡贼氛。张芾派江长贵、带兵二千七百名。萧翰庆、带兵四千名。周天受派刘仁福、带兵二千名。毓科派文瑞、刘芳贵、带兵三千八百余名。皆系赴援苏常之军。据瑞昌等奏、江苏溃散兵勇。纷纷南下。已谕令该将军等、饬张玉良截留。认真简汰。惟贼势飘忽异常。官兵能否抵御。尚未可定。著曾国藩即遵前旨。兼程前进。由浙赴苏。会同瑞昌、调度各军。昨据张芾奏、溧阳股匪。复陷建平。进犯甯国。此路如有梗阻。务当设法绕道。以免耽延。将此由六百里加紧谕令知之。  

○又谕、本日据王有龄、乔松年等奏、苏州不守。张玉良退至杭州。江南全势。已成糜烂。江北六合之贼。窜扰扬州僧道桥地方。虽经李若珠奏称击退。而贼势正张。江南逃溃兵勇难民。纷纷渡江。又恐南岸逆匪。乘此分扰。与六合天长之贼。合成一片。办理益难著手。李若珠近患风痹。闻已不能得力。都兴阿曾经具奏启程。著速统带马步诸军。驰往扬州等处。择要扼劄。力筹堵剿。务使天六之贼。不得与江南贼势联合。其江面水师。断贼北渡。尤为紧要。必须设法调度。水陆互相策应。毋致长江之险尽失。镇江与扬州隔江。声势相倚。都兴阿到江北后。亦应联络一气。探明苏常确实情形。相为策应。曾国藩现署两江总督。未知何时始能赶到。并须随时侦探明悉具奏。方能胸有全局。通筹办理。力固北路藩篱也。将此由六百里加紧谕令知之。  

○又谕、本日据瑞昌等、先后驰奏、苏省被陷、张玉良退回杭州、请催调援师各摺。江长贵一军。已由湖州至平望。去苏州不过数十里。王有龄何不催令赴苏。乃令在平望相机前进。以致援兵不至。苏州失陷。实属误事。此时瑞昌已总统诸军。即著饬令江长贵、及萧翰庆各军。星夜前进。迅图克复苏州。毋稍延误。江苏溃散兵勇。纷纷南下。到杭者已有一二万之众。著即令张玉良认真简汰。挑选得力者、统带前行。毋使流为匪类。杭州城守事宜。即著副都统来存、会同王有龄督办。另拨兵于嘉兴平望一带。扼要设防。以保浙疆。将此由六百里加紧谕知瑞昌、王有龄、并谕江长贵知之。  

○又谕、前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尚未据奏启程。已降旨、令薛焕暂署。惟现在上海办理夷务。正当吃紧之际。薛焕未可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