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芜湖县志》卷58

627 婺源县丹阳乡,其里名“还珠”。商人在广间贩珠,道邑入京,所雇担夫在途有恨于商人,期至邑讦以瞒税,而语泄。商人才泊里中村店,即密以珠寄于逆旅之主翁。担夫抵邑,遽诉于官,官遣吏搜索,囊无粒珠,担夫受妄言之罪。商人因自计曰:“仓卒寄托无左验,况尝讼于司,彼讵肯偿我邪 ”懊恨从芙蓉五岭以去。方至岭厄间,逆旅主翁已憩于松荫之下。商人惊喜,扣之,主翁曰:“吾携尔所寄在此,封识俱好。”商(喜)出望曰:“吾与尔中分之。”主翁曰:“我若利此,顾不可奄有之邪 ”尽举以还。有司闻而义之,故旌其里曰“还珠”。
    嘉靖《徽州府志 拾遗》
   按:据县志载,此材料系引自《脞录》

628 胡先生梧,字树思,徽州府城小北门四管人,乾隆丙午,顺天乡试,填榜,吏误连试笔,实年实字书之,遂名梧实。其先世儒者十一世,皆学生,父王,字澹中。……澹中君有门生官杭州,遗信召之,至则官以事坏,遇亲串卖盐浙中者,假赀置湖绢,往来扬州,又置茶,皆获利,时已纳粟作监生。值玉器贵,乃尽以财买玉子,解视,多灰蠹。又自甘肃来者日众,遂折耗,接家信,妻财又折耗。念扬州亲串多富者,往投之,不见收。
    《癸巳存稿》卷15

629 北郊蟋蟀,大于他处,土人有鸣秋者,善豢养,识草性,著《相虫谱》,题曰“鸣氏纯雄”。秋以此技受知于歙人汪氏,遂致富。
    《扬州画舫录》卷1

630 君讳文箴,字之政,别号忆白(明歙县人)。……君甫受室,母属之商游,遂往来贩易于嘉湖之间十余年。贾辄不利,赀亡耗过半,君时称贷以给供养,不令母知也。晚乃贾于常熟,卒用以饶。常熟于苏为大邑,居江海水陆之会,有湖山膏腴之产,凡鱼鱼骁骁起,不三数年,凡致千余金,令三子修其业,自屏居里中。
    《松园偈庵集》卷下《明处士方君墓志铭》

631 歙货产中有以扇著者。明时郑泰时、朱柿、张士安、倪汶四家,当时或致巨业,或以给家口,扇货几山积矣。
    民国《歙县志》卷20《拾遗》

索引:
40 46 142 209 277 454 535 644 656 843 845 906 
1105 1194 1195 1196 1268 1389 1395 1478




第四章 徽商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
第一节 活动范围

632 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其株守乡土而不知贸迁有无,长贫贱者,则无所比数矣。
    《松窗梦语》卷4

633 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歙)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陬海拳,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
    万历《歙志 货殖》

634 新安不幸土瘠地狭。能以生业著于土者,什不获一。其势必不能坐而家食。故其足迹常遍天下。天下有不幸遭受虔刘之处,则新安人必与俱。以故十年来天下大半残。新安人亦大半残。
    《金太史集》卷8《建阳令黄侯生祠碑记》

635 (谚云:)钻天洞庭(指洞庭商)遍地徽(指徽商)。
    《今古奇闻》卷3

636 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甚且舆其祖父骸骨葬于他乡,不稍顾惜。
    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637 休宁巨族大姓,今多挈家存匿各省,如上元、淮安、维扬、松江、浙江、杭州、绍兴、江西、饶州、浒湾等处。其祖父丁粮,暨行寄托穷亲当役应卯,不免遭其吞蚀。及乎征比仅余皮骨,法无所施,以至钱粮多不清。
    《海阳纪录》卷下(见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78页)

638 (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歙为首邑,则歙人之善贾又其明证也。然邑固有单寒之子,无尺寸藉而积渐丰享者,亦有藉父兄余业,未几而贫乏不振,甚至不克自存者。
    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639 郡邑(歙县)田少民稠,商贾四出,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贸迁无弗至焉。淮、浙、楚、汉其迩焉者矣。
    《歙事闲谭 歙县风俗礼教考》

640 遍地龙游之说,久不闻矣。万历壬子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