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铁筏子百余具,供海口浚治之用。郡中紫阳书院学舍甚众,捐银千两,增卷烛费。江南会城地广人稠,特立崇义堂,以资诸生课读;集英堂以教贫家子弟。扬州岁歉,设兴化县赈厂。他如恤颐堂、普济堂诸义举,竭力施与,终身不倦。子时基,字叙眉,官贵州黔西州知州。工书,兼善诗,有《和陶诗》三卷。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417 鲍光甸,字治南,蜀源人。幼通经艺,长往扬州营盐策,性俭约而乐于济人。于族中置祠产义田,修谱谍,立家塾于里中,设社田,治坏道,葺废桥,凡有匮乏者,告必应。后以子孙宦,累受封赠。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 义行》

418 (许)公讳达,字仲善(明初婺源人)。其先世以孝友闻。大父讳天祥,讲学谈道,人所宗师。考讳寿,文艺渊邃。公风度嶷峻,恬淡寡欲,以勤俭教家,非其有不取。业商于江淮,时天下草创,盐课未盈,公率诸商宣力以资国榷。厚赀饶,业甲于乡。既富矣,济人之贫,悯人之孤,大小咸德之。
   《许氏统宗世谱 处士忠善公行状》

419 (许大兴,字充晚,生于成化甲戌年,卒以嘉靖甲午年)自高曾以来,累叶家食,不治商贾业。公一日忽自念曰:“予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也。吾郡保界山谷间,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且耕者十一,贾之廉者亦十一,贾何负于耕,古人非病贾也,病不廉耳。”乃挟素封之重而出息之。公故知取予,能时低昂,曾不逾期,赀用大起,遂以盐策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堂构田园大异往昔,而声名奕奕然盛矣。久之以税甲于乡,输粟赈边,得如诏令赐爵淮南府典膳,累檄不起。春秋且六十,即以淮楚谢客归休里中。
   《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

420 绩山多土瘠,邑小民贫,惟守农业,罔事商贾。是以从来并无盐商、盐牙,每年只分销歙盐四千三百小引。国朝顺治十七年,歙商汪玉立等以歙引壅滞,控绩代销十分之三,推官林云铭判云:“食盐之法,计口而课,诚如鹾引勘谍中所云:‘照户口之多寡,即为分买之定数。’”其议亦确乎为定案矣。今查《赋役全书》,歙之户口人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七丁,绩则一万二百六十九丁,合而计之,比而分之,是绩应分歙引八分之一,则原额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引中,绩止应代销六千另二十引有奇。此减彼加,各称其便。然后责成官考,严禁私贩,庚戌规例永垂,课额无亏矣。
   乾隆《绩溪县志 赋役》

421 某少从先君居浙久,颇闻诸商言:两浙之盐只勤掣放,令商盐流通,私盐自阻。私盐既阻,国课益充,何者 盐行不滞,即市价不踊。夫盐不滞则商利,价不踊则民便。凡私盐盛行者,皆由商滞而市踊,故民乐与私盐为市,谓宜反其术而收其权,此通商益课之道也。……敝郡僻在山谷,虽食浙盐,非产盐地,无大利弊,不足以辱轺车。恃爱厚,肆陈所闻,幸亮。其无他。
   《许文穆公集》卷9《与马柳坡》
按:此段文字又见《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10

422 德兴县香屯卡宜分路梭巡以免透漏也。查香屯距安徽婺源小港五里饶郡南河,浙私侵入之,源最为扼要。水涨之时,私盐由小港装载,大船连樯直下,水涸之时,有自香屯以上与小港相连之。江村坂,陆路挑赴浮梁、乐平二县者,有绕过香屯后山至河西王家垣者,有由距小港半里之马石至河东杨家溪下船者,水陆路路可通向于香屯卡。
   光绪《两淮盐法志》卷61《转运门 辑私》

423 (道光二十四年刘良驹奏):臣查淮南盐务近十载来,江南湖广各大吏非不协力整顿,智勇俱困,而银价愈昂,私盐愈甚,官销愈滞,场岸至积至三纲之多。初请筹折引盐即全缓杂课,旋请两纲展摊又并援正课。向之徽商、晋商又经倒歇,新募并不殷实,但遂私图,每奏销届期,百计挪凑而不就,几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光绪《两淮盐法志》卷53《转运门 淮南改票》

424 (凌)维仲,名爱敬,歙人也。魁岸多力,家贫以负贩为业,与其弟三人供父母甘旨。国朝定鼎之初,伏莽未靖,有盗魁数人壮其状貌,欲罗致之,乃伪为富商说与同贾绍兴某地。……(按:后维仲摆脱诸盗,至衢州。)越十余年,自为盐贾,列肆于衢市。老归于歙。子和贵,至今世其业焉。
   《沙溪集略》卷6《凌维仲遇盗记》

425 李长公名世贤,字圣甫,尝拜皋司从事不就,人称长公。其先唐宗人,避黄巢乱居歙,初迁界田,再迁婺严田,三迁环田。三田李氏之望甲郡中。长公少有大志,业儒不竟。……念父苦治生,弃去从诸父贾云间白下,心计过人。己治盐策货荆楚,数为上官陈便宜,上官善之,使领袖其曹偶。既念远涉江湖,风波不可知,具白诸父休矣,请就姑孰,业日益饶。
   《大泌山房集》卷73《李长公家传》

426 (李廷玑,字碧泉,号琴峰,明正德万历间人)运盐两浙之间,凡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