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晋庾亮拒苏峻,七战于此巷,亦名七战巷也。

诏召祭酒韦昭、博士盛冲二人入侍讲论,时张布既典宫省,知二人切直,恐发阴失,谏不许。帝让之,布等叩头谢,而昭竟不入。

六年春,长沙言青龙见;慈湖言白燕见;豫章言赤雀见。

秋七月,魏使邓艾、钟会伐蜀。

九月,蜀以魏见伐来告,诏大将军丁奉督征西将军留平、将军丁封施绩等诸军分向寿阳、南郡、沔中救蜀。帝召群臣于前殿议曰:“司马氏得政已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者,不忧其本,况彼之事地乎?”军师将军张悌对曰:“以臣愚料则不然。曹操虽功盖天下,威震四海,崇诈仗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不怀其德。丕、叡承之,继以躁虐,内兴官室,外拒雄豪,东西驰骋,无岁获安,彼之失人,〔26〕为日且久。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示平惠,为之谋主以救其疾,民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国如反掌,〔27〕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此?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臣伏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本弊。〔28〕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必克乎!若不克,不过无功,终无奔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我之大患也。”左右皆嗤之而未信。

冬十月,大将军陆抗上表言成都不守,蜀主刘禅降,帝闻,深忆张悌之言,不乐。诏丁奉等还军。癸未,灾石头小城西南一百八十丈。是月,诏分武陵为天门郡。

七年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使中书郎刘川发庐江兵讨之。〔29〕复分交州置广州。

八月癸未,〔30〕帝遇疾,口不能言,手书呼丞相濮阳兴入,令太子<上雨下单>出拜丞相,帝把兴臂指单托之。丙戌,帝崩于内殿。〔31〕十二月,葬定陵。 年二十四即位,在位七年,年三十,〔32〕谥曰景皇帝。







卷第三校勘记



〔1〕废帝 其下原有“亮景帝休”四字,今据库本删。

〔2〕丁酉太子郎皇帝位 “丁酉”原作“丁未”。四月庚午朔,无丁未,《吴志·诸葛恪传》云“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丁酉为四月二十八日,此“丁末”当是“丁酉”之称,今据改。

〔3〕唐咨 原作“唐资”,今据宋本、库本、张本、徐钞本、周钞本、刘钞本及《魏志》本传、《通鉴》七五改正。

〔4〕建兴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立皇后 陶札云:“案孙亮于神凤元年夏四月即位,即改元建兴,并未踰年,立皇后乃建兴二年春正月事。《实录》误。”陶说是,《吴志·孙亮传》云:“二年春正月丙寅,立皇后全氏,大赦。”

〔5〕吴郡钱塘人 “吴郡”原作“吴都”,据徐钞本及《吴志·全琮传》改正。

〔6〕圣人不能为时 “为”原作“违”。陶札云:“《吴志·诸葛恪传》注《汉晋春秋》‘违’作‘为’,圣人不能为时,谓时机之来,虽圣人亦不能致也。《汉晋春秋》为是。”陶说是,今宋本、周钞本、刘钞本正作“为”,据改。

〔7〕吴攻其东蜀入其西 陶札云:“《吴志·诸葛恪传》注《汉晋春秋》‘蜀’作‘汉’,是也。”

〔8〕诸葛恪何弱弱芦单衣篾钩络何处求城子阁 《吴志·诸葛恪传》无“何弱弱”三字。“芦”下有“苇”字,“络”作“落”,“何处求”作“于何相求”,“城”作“成”。《晋书·五行志》中“诸葛恪,何弱弱”作“吁汝恪,何若若”,“芦”下亦有“苇”字,“何处求”亦作“于何相求”,“城”作“常”。

〔9〕臣父知所事 “知”下原衍“谀”字,今据宋本、库本、徐钞本、周钞本、刘钞本及《吴志·诸葛恪传》删。

〔10〕吴郡会稽新都寿阳等四郡 “寿阳”:《吴志·诸葛恪传》作“鄱阳”。

〔11〕朱思 《吴志·诸葛恪传》及注引《吴历》并作“朱恩”,《通鉴》七六亦同《吴志》。

〔12〕宅在城东二里玄风观前横路南 “南”下原有“是”字,据甘钞本、徐钞本、周钞本、刘钞本删。

〔13〕黑山 《吴志·孙亮传》《晋书·五行志》中《宋书·五行志》二皆作“离里山”。

〔14〕武烈皇帝弟静之曾孙 “弟”字原缺,“静”原作“靖”。武烈皇帝,孙坚也,静乃坚弟,见《吴志·孙静、孙峻传》。周钞本正有“弟”字,据补改。下同。

〔15〕华容 《吴志·孙登传》《孙峻传》及注引《文士传》《通鉴》七七皆作“华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