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垣之外,移百官舍宇,俾就便利得其地。迁延福宫于宫城之北,即延福旧址,作保和殿五楹挟三,东侧殿曰出光,西侧殿曰葆光;保和之后有殿曰燕颐,两旁有殿曰怡神,曰凝神,其楹数如保和,总为屋七十五间。工致其巧,人致其力,始于四月癸巳,至九月丙午殿成。上饰纯绿,下漆以朱,无文藻绘画五彩,垣墉无粉泽,浅墨作寒林平远禽竹而已。前种松、竹、木樨、梅桐、橙、橘、兰蕙,有岁寒秋香、洞庭吴会之趣;后列太湖之石,引沧浪之水,陂池连绵,若起若伏,支流派别,萦绕清泚,有瀛州方壶、长江远渚之兴。左实典诰、训谟、经史,以宪章古,始有典有则;右藏三代鼎、彝、俎、豆、敦、盘、尊、罍,以省象制器,参於神明,荐於郊庙。东序置古今书画,第其品秩,玩心游思,可喜可愕;西夹收琴阮笔砚,以挥毫洒墨,放怀适情。)

  1、十月戊申朔,御笔:元观法师程若虚封宝箓先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原注宝箓宫不见起建月日,或自此始也。程若虚事更考之。)

  2、庚戌,手诏曰:“朕若古之训,惟天为大,天下万物,无以称之。故先王以类而求,祀于圆丘象其形,奠以苍璧象其色,冬日至取其时,大裘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体其道。夫天元地黄,元天道也。朕荷天顾諟,锡以元圭,内赤外黑,尺有二寸,旁列十有二山,盖周之镇圭有法乎?是祗天之休,于以昭事上帝而体其道,过周远矣。将来冬祀,可搢大圭,执镇圭,庶格上帝之心,敷佑于下民,永为定制。”《纪事本末》卷百二十八。

  3、辛酉,手诏:“先王制器,必尚其象,然后可以格神明,通天地,去古云远久,失其传。裒集三代盘、匜、罍、鼎,可以稽考取法,以作郊庙禋祀之器,焕然大备,无愧於古,可载之祀仪。”从刘炳之言也。《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

  4、乙丑,御崇政殿,阅举制造礼器所之礼器,并出古器,宣示百官。(《纪事本末》卷三十四。原注《实录》但书御崇政殿,以古器宣示百官。今以诏旨十六日所书增入。)

  5、礼制局言:“圜坛旧制四成,一成二十丈,再成十五丈,三成十丈,四成五丈。成高八尺一寸;十有二陛,陛七十二级;二壝,案:《礼志》作三壝。壝二十五步。古所谓地上圜丘、泽中方丘,盖因地形之自然,非人为也。然王者建国所在,或无自然之丘,则於郊择吉土以兆神位。为坛之制,当有度数,阳奇阴偶,王令诸侯为坛三成,用阳数也。然则祀天之坛宜为三成,自后一成以九九之数,广八十一丈,再成用六九之数,广五十四丈,三成用三九之数,广二十七丈;每成高二十七尺,总三成二百一十有六,《乾》之策也。为三壝,壝三十六步,《乾》之策三十有六也,成与壝俱三三天之数也。考历代以及今之坛制,其次第星辰,有不伦者。旧制五星十二辰,位於第一龛,二十八宿会於第三龛。夫五星二十八宿相与为经纬,二十八宿,五星之所,舍而十二次,所待以成者也。臣等今议二十八宿等四十四位於第二龛。旧制第二龛星辰之位为重行,则壝内之位亦当如之。今中宫外宫之星为重行於壝之内,其众星三百有六十位之外如故”。从之,候过今次大礼施行。(《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案:《宋史·礼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皇帝祀昊天上帝,太史设神位版,昊天上帝位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稾秸;太祖位于坛上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极九位于第一龛,北斗、太一帝座、五帝内座、五星、十二辰、河汉等内宫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龛,二十八宿等中宫神位百五十有九于第三龛,外宫神位一百有六于内壝之内,众星三百有六十于内壝之外,第一龛席以稾秸,馀以莞席,皆内向配位。)

  6、戊辰,礼制局言:“方坛旧制三成,第一成崇三尺,第二成、三成皆崇二尺五寸,(案:《礼志》作“上广八丈,下广十有六丈”。) 上广十六丈。夫圜坛既则象于《乾》,则方坛当效法于《坤》。今议方坛定为再成,一成广三十六丈,再成广二十四丈,每成崇十八尺,积三十六尺,其广与崇皆得六六之数,以《坤》用六故也。为四阶,为级一百四十有四,所谓《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为再壝,壝二十有四步,取《坤》之策二十有四也。成与壝再,则两地之义。其从祭之祇,升四镇、海、渎、五行、五狱,同位于第二龛,而山、林、丘陵、川、泽、坟、衍、原、隰之祇位如故。壝并饰以黄。”诏令杨戩依此修筑。(《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案:《宋史·礼志》:初,元丰三年七月,诏改北郊圜坛为方丘。六年,命礼部、太常定北郊坛制。哲宗绍圣三年,权尚书侍郎黄裳等言:“南郊青城至坛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圣园至皇地祇坛之东坛五百五十六步,相去不远。其坛係国初所建,神灵顾享已久。元丰间,有司请地祇、神州并为方坛,坛之外为坎,诏止改圜坛为方。请下有司,比类南郊增饰制度,除治四面稍令低下,以应泽中之制”。诏礼部再为详定,指画兴筑。至是,礼制局言:“方坛旧制”云云。又议礼局上《新仪》:皇地祇位於坛上北方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