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仇。臣以此须至稍存形迹,恐涉党助之邵,裁抑如晦,故不敢异议。方以周防畏避为愧,不知敦逸反谓臣曲庇如晦,事属诬罔。臣备位要近,诚不欲与小臣计较是非,但恐谗口浸渍,渐不可长。伏望圣慈早赐施行。」(此据王铚元佑八年补录,乃四月事,今附月末。敦逸并辙三月末已有奏章。)
  注  释
  【一】欲乞令后长吏到任文义欠明,疑有讹误。
  【二】今后南郊合祭天地「后」原作「从」,据宋史全文卷一三下、续通鉴卷八二改。
  【三】汪应辰「汪」原作「注」,据阁本、活字本改。
  【四】秘书省正字陈祥道状「祥」,原作「详」,宋史卷四三二有陈祥道传,仕履吻合,今据阁本改。
  【五】复颁岁币「币」原作「弊」,据阁本、活字本改。
  【六】录历任考课之优劣「录」原作「缘」,据阁本及文义改。
  【七】本府差官提举「差」原作「那」,据阁本及上文正文改。
  【八】除人户元佑四年秋料欠阁税租外「阁」原作「关」,据阁本、活字本及上文改。
  【九】因此喧传「喧」原作「宣」,据阁本改。
  【一○】晁端彦去年九月六日知苏州「苏州」,阁本、活字本均作「蔡州」。
  【一一】近日差遣未见「未」原作「谓」,依文义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八十四
卷四百八十四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佑八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四
  帝  号 宋哲宗
  年  号 元佑八年(癸酉,1993)
  全  文
  五月丁丑朔。
  戊寅,监察御史黄庆基言:「朝廷仁爱斯民,救患恤灾,使无失所之叹者,在加意于赈济。故比岁淮甸旱,仓廪不足以给民,至以上供纲运米赒之,前年浙西水,本路岁计不足,至使江西、湖北运米以济之,所费无虑数百万。然而不惜重费以济一时,不若修举良法以垂惠于万世。盖义仓者,良法也,始自隋长孙平建议,曰:『古者三年耕,有一年之积;九年耕,有三年之储。虽有水旱,人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储。』故历世行之以为利焉。元丰间,先帝复行其法,以为隋、唐取于民太重,虑民不堪其求,于是纳苗米一石者,输义仓米五升,可谓至薄矣。夫乐岁粒米狼戾,虽多取之不为虐,又况纳苗米一石,止输五升,固非重敛也。蓄积稍丰,或有水旱,则所至仓廪自足以济民矣。臣去岁道过太平州,见饥民甚觽,而无流亡沟壑者,盖犹有当日义仓所积之米,足以赈济故也。又闻苏、湖之民,虽蒙朝廷运米以济之,然饥者朝不及夕,往往不得沾上之惠,而殍踣者多矣。乃知义仓诚天下之良法。今其条制具在,望自今岁复行。」诏令户部详度。
  知越州蔡卞知润州。(卞及服、古,并政目二日事。)知庐州朱服知寿州。(服知庐州,在六年八月十六日。)秘书少监王古兼国子祭酒。
  己卯,新除吏部尚书李清臣为资政殿学士、知真定府。以权给事中姚□论清臣不当召用故也。(政目无此。六月十八日又召。)
  庚辰,承议郎、签书颍州节度判官事赵令畤为光禄寺丞【一】。(政目五月四日事。黄庆基云在十五日。)
  辛巳,王崇极为引进使。(政目初五日事,当考。)
  癸未,苏轼同吕希哲、□安诗、丰稷、赵彦若、范祖禹、顾临上言:「臣等猥以空簄,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簄,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为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
  甲申,尚书左丞梁焘表称疾病,乞守藩,诏不允。焘再请补外,诏断来章,及与□假将治。(御集在十六日。)
  诏南郊合祭,依元佑七年例。(政目八日事。合取四月丁巳诏详考之,今姑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