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退托,隐而未发于言也,有所闻而无所问于事也,有所知而无所命。臣闻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此言人君擅开辟予夺之权,以制万物之命,无有远近幽深,知其来物如此,而后能治其国家。今其行则弗躬也,其事则弗亲也,虽有至德,民有所不信矣。弗能问以尽其事,弗能察以尽其物,于是小人得以勿罔君子矣。庶民不信,则不能安民矣;勿罔君子,则不能知人矣。夫人君之失,不独强暴威虐,驰骋田猎,而后谓之忧。不能知人,不能安民,其忧莫大焉。臣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以至德受天命,清明博大,齐庄中正,参贰天地,同信四时,自周以来,母后之德,未有如斯之盛者也。今人皆曰,太皇太后陛下无意于任天下,今且将还政。臣以谓太皇太后陛下三世为天下母,其崇高富贵,上无伦,下无敌,其于称制也宜矣。故其还政甚非难,既还政,而俾皇帝陛下能不失其圣惟难,其道无他,在教之安民知人而已。臣欲乞皇帝陛下同御前殿,稍令近臣及知州职司入对,俾稍见人才,察其邪正贤不肖之实,遂闻知天下之事。三省进呈公事,以发听断,俾日见之行。益进选道德忠信之士,置之左右前后,使告其所已治,而规其所未至,损其所有余,而补其所不足。使一日专政,则利害不能感君子,小人不能蔽。以事天地而享,以治万物而安,以承宗庙而固。太皇太后所以拥护之者,可谓全矣!(汝砺奏,不得其时,附十一月末梁焘奏后。)
  注  释
  【一】北都水监丞李伟于任满日令再任「北」原作「比」,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一回河上改。
  【二】其发运司勾当公事官籴上供斛斗「司」原作「同」,据阁本改。
  【三】又既得之或弃于无所用「既」原作「即」,据阁本改。
  【四】按卤簿图曰「按」原作「鞍」,据宋史卷一四八仪卫志改。
  【五】仍依卤簿图用缨「依」原作「令」,据同上书改。
  【六】请今后将官及城寨堡使臣「今」原作「令」,据阁本及宋会要刑法七之二二改。
  【七】百官准诏不回班「回」原作「同」,据阁本及宋会要礼二八之一二改。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七十九
卷四百七十九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佑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九
  帝  号 宋哲宗
  年  号 元佑七年(壬申,1992)
  全  文
  十二月庚戌,军头司引见交趾奔回供奉官苏佐等三人。苏佐特与西京左藏库使;曹纮为全家陷没,能同母还归中国,特与三班差使,添差河北路州军指挥使;孙延太与州散教练使。每月支钱二千,米一石,各赐袍带有差。(八月二十四日当并此。)
  集贤殿修撰知、襄州杨汲,知河阳章衡,并除集贤院学士。(绍圣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甲午,诏章衡□集贤院学士,以刑部言三期满,应再□也。不知此何以书,或误也。汲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已自襄州改越矣,当并考。政目十二月二日亦书章衡、杨汲并除集学【一】。)
  中书舍人乔执中言:「刑房送到刑部检举邢恕复一官词头。按恕奔趋权势,鼓唱扇摇,交结蔡确,冀确复有进用。幸朝廷黜降监当,今来若遂与复官,恐中外疑之,所有词头难以具草。」诏邢恕更候一儙取旨。
  河东路经略司言:「西界投来头首伊朗僧鄂及从人绥移,识认得伊郎僧鄂是西界正钤辖,乞特与一诸司副使名目,支与巡检请受。其从人绥移,曾差去探事,斗敌重伤。」诏:伊朗僧鄂与内殿承制,给驿券,差赴麟府路军马司使唤。候别立劳效,从军马司保明以闻,当便推恩。绥移为探事重伤,与副兵马使。
  殿中侍御史□立礼与一子官,以使辽卒于道故也。(政目十二月二日事【二】。)
  辛亥,西蕃邈川首领河西军节度使阿里骨授特进,与安南都护、南平王李干德并加食邑实封。
  翰林侍读学士范祖禹言:「臣伏睹陛下近者郊见天地,雪止风和,景气清霁,神祇享答,福应尤盛。侍祠之臣以为前后未有,都城之人瞻望玉色,欢呼洋溢,皆云陛下克类仁宗。臣观天意人心,实宗社无疆之福也。然臣愚窃以圣人福至而益戒,则能长享其福;誉美而副之以实,则能永保其誉。唯兢兢业业,不自暇逸,乃可以答天休;觽之所欲,因而从之,乃可以副民望。若一有满假之意,则今日之福,乃他日危乱之基也;不能副之以实,则今日之誉,乃他日怨诽之端也。臣愿陛下既受天福,又获民誉,益思戒谨,惟勤修德。修德之实,唯法祖宗。恭惟一祖五宗,畏天爱民,后嗣子孙皆当取法。惟仁宗在位最久,德泽深厚,结于天下,是以百姓思慕,终古不忘。陛下诚能上顺天意,下顺民心,专法仁宗,则垂拱无为,海内晏安,成康之隆,不难致也。臣承乏史官,尝采集仁宗圣政,得数百事,欲乞撰录成书上进,少资睿览。监观成宪,皆举而行,副髃生之所愿,则天下幸甚!」祖禹寻采集仁宗圣政三百十七事,编录成书,名曰仁皇训典,凡六卷,上之。(此以十二月三日进呈迩英留对,其进呈仁皇训典在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