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州地分,本朝以烽火铺为界,北人称以瓦□坞分水岭为界,所争地南北十里以上。一,应州地分,本朝以长连城为界,北人称以水峪内分水岭为界,其分水岭即无山名,元不指定的实去处,后来因刘忱等累行问难,须要指定分水岭山名,后来梁颖【一四】等对答,称自雪山照望黄嵬大山、牛头山一带分水岭为界,所争地南北约十七八里【一五】。」贴黄:「治平二年,因北人侵越地分采木盖铺,代州累曾移牒北界,请严行戒约,却准顺义军牒称:『勘会图经,元载西自雪山南边岭至黄嵬大山,东北照望牛头山一带分水岭为界。』又上项治平二年顺义军牒内,又称:『贵州于当界地分赤泥泉、段家堡招诱户民,请射住佃,其长城自西陉口取黄嵬大山北面过赤泥泉、段家堡,并是当道近里地方,请先拆去。上项村堡当道,即于西陉、雁门口内长城北久远安立铺形。』又日后凡系与北人言语文字,且乞都不令涉鴲芦芽、雪山、牛头山照望之意,却恐缘此引惹词说。又所争处地里,只是略访问得定地界使臣口说,别未有文字照证。又耶律荣执到文字,内有以古长城为界,于地界第一册内签出。又萧禧执到文字,内有以古长城为界,于地界内第一册内签出。又梁颖称雪山照望牛头山文字,在河东路商量地界第五册内签出。臣等早来于资政殿进呈白札子一道,并续签贴到事节,谨具缴连进呈。」三月二十八日,又奏云:「臣等伏见朝廷近以北人邀请地界,累有文字,据理折难,断在不与。今来始闻圣慈为民敦好,欲议俯从。所降指挥,若复具存折难之言,然后与之,万一禧有难受之意,改之则愈损事体,不改又恐未即祗受,且契丹微弱,但当藐之,彼自不能窥测,使诏辞稍近平易,免致改易频数,则朝廷之体自重。」涿州牒雄州议括等使名,今附注在闰四月五日丙申,与四月五日丙寅及六月二十二日壬子并合参考。
  注  释
  【一】斯见和成之义「成」原作「戒」,据宋会要蕃夷二之二三、治迹统类卷一六神宗朝议契丹地界改。
  【二】古长城原作「石长城」,据阁本及本书卷二六五熙宁八年六月壬子条李焘注、宋史卷三三一沈括传、契丹国志卷九道宗纪、续通鉴卷七一改。下同。
  【三】西上合门使「上」原作「城」,据宋会要蕃夷二之二四改。
  【四】上批趣施行「趣」原作「取」,据阁本改。
  【五】闰四月二日「二」原作「一」,据阁本及本书卷二六三熙宁八年闰四月癸巳条改。
  【六】古名限寨「限」字原脱,据邵氏闻见前录卷四补。
  【七】五百里之疆「五」字原脱,据同上书及治迹统类卷一六神宗朝议契丹地界补。
  【八】初以秘书丞吕大忠为副使「初」字原脱,据邵氏闻见前录卷四补。
  【九】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不」字原脱,据同上书补。
  【一○】沈括「沈」原作「忱」,据阁本及正文改。
  【一一】于义无伤「义」原作「我」,据阁本及治迹统类卷一六神宗朝议契丹地界改。
  【一二】实录系召对沈括等于三月二十六日戊午「于」下原衍「此」字,据文义与文例删。
  【一三】义夷铺阁本作「义儿铺」,本书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甲子条注作「义儿马铺」。
  【一四】梁颖原作「梁颍」,据活字本及治迹统类卷一六神宗朝议契丹地界改。下同。
  【一五】所争地南北约十七八里原作「所争南北地约十七八里」,据阁本乙正。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六十二
卷二百六十二
  起讫时间 起神宗熙宁八年四月尽其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二
  帝  号 宋神宗
  年  号 熙宁八年(乙卯,1075)
  全  文
  夏四月癸亥,王安石白上曰:「契丹无足忧者,萧禧来是何细事,而陛下连开天章、召执政,又括配车牛驴骡,广籴河北刍粮,扰扰之形见于江、淮之间,即河北、京东可知,契丹何缘不知?臣却恐契丹有以窥我,要求无已。」上曰:「今中国未有以当契丹,须至如此。」安石曰:「惟其未有以当契丹,故不宜如此。凡卑而骄之,能而示之不能者,将以致敌也。今未欲致敌,岂宜卑而骄之,示以不能?且契丹四分五裂之国,岂能大举以为我害?方未欲举动,故且当保和尔。」上曰:「契丹岂可易也,以柴世宗之武,所胜者乃以彼睡王时故也。」安石曰:「陛下非睡王,契丹主非柴世宗,则陛下何为忧之太过。忧之太过,则沮怯之形见于外,是沮中国而生外敌之气也。」安石又言:「萧禧不当满所欲,满所欲则归而受赏,是开契丹之臣以谋中国求赏,非中国之利也。」又言:「外敌强则事之,弱则兼之,敌则交之。宜交而事之则纳侮,纳侮而不能堪则争,争则启难,故曰示弱太甚,召兵之道也。」然安石本谋,实主弃地,虽对语云尔,竟弗克行。邵伯温闻见录云:「敌争河东地界,韩琦、富弼、文彦博等答诏,皆主不与之论。会王安石再入相,独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以笔画地图,命韩缜悉与之,盖东西弃地五百余里。韩缜承安石风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