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纪年》: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引《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九招’即‘九韶’。
  [一五]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后纪》卷一三上
    西河。后启征之。见《纪年》。《国名纪》己
    案:《北堂书钞》卷一三引《纪年》云:‘启征西河。’
  [一六]《纪年》:启二十九年,年九十八。《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真诰》卷一五引《竹书》云:‘(启)即位三十九,亡年七十八。’《路史》当本此,互有误字。
  [一七]《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寻。乃失邦。《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周本纪》正义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乃失邦’三字,当本《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
  [一八]《汲书》:羿、桀皆居斟寻。《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周本纪》正义引《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一九]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后纪》卷一三上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后汉书·西羌传》云:‘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二0]二年,征风、黄夷。七年,于夷来宾。注:并《纪年》。《后纪》卷一三上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相即位,……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七年,于夷来宾。’
  [二一]《汲古文》云:相居斟灌。《后纪》卷一三上注
    案:《水经·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云:‘相居斟灌。’
  [二二]方夷来宾,献其乐舞。注:《后汉书》及《汲纪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又《东夷传》云:‘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
  [二三]《纪年》: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王。《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影宋蜀刻本《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云:‘帝宁居原,自迁于老王。’‘老王’为‘老丘’之误,鲍刻本作‘老丘’。(所据他宋本作‘老丘’,或鲍氏所改,今不可知。)《路史》沿蜀刻《御览》之误,可证所据确为《御览》。
  [二四]《纪年》云:夏柏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 《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九0九引《书纪年》云:‘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为祖武,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注: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凡九,见《竹书》及《后汉书》。《后纪》卷一三下
    案:《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注引《竹书纪年》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岁陟。注:《纪年》:四十四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宾于河。注:见《纪年》。《纪年》云:东狩于海,获大鱼。《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
  [二八]《纪年》:后亡陟,年五十八。《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二九](帝泄)二十有一岁,六夷来御,于是始加爵命。注:畎、白、赤、玄、风、阳之六夷也。《纪年》云:繇是服从。《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西羌传》云:‘至于后泄,始加爵命,由是服从。’《路史》所引‘繇是服从’四字,乃《后汉书·西羌传》文,误为《纪年》。
  [三0](后泄)二十岁陟。注:《纪年》:二十一。《后纪》卷一三下
  [三一](帝不降)六岁,伐九苑。注:《纪年》。《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岁陟。注:《纪年》六十九。《后纪》卷一三下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三三]帝胤甲。注:见《汲纪年》。《后纪》卷一三下注
    案:《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