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古颂》、《古净土诗》、《宗教答响》、《宗教通说》凡十余卷。语录则《信地说》、《回源录》、《锡类法檀》、《归正录》、《剩录》凡二十余卷,并行于世。其铭曰:宝镜三昧,露隐尘蒙。寿昌崛起,如日涌东。吾师继之,厥化弥隆。圆照无外,赫赫日中。云包雨笠,万派朝宗。公孤以降,靡不景从。拣魔辨异,袪惑破梦。唯师一人,壮哉释雄。屴崱岧峣,势压群峰。衣钵斯藏,高入穹窿。说法音声,海涛天风。千载之下,式此遗封。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道霈福建建安(今建瓯)丁氏子,年十五,往建州白云寺出家,参闻谷大师密云和尚,后侍永觉禅师。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继永觉为住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示寂。世称为霖禅师。

迁三塔于舍利窟记

昔云居祐禅师疾诸方死必为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无穷。他日塔将无所容。”于是于开山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为骨石填于此。”诸方则之,谓之三塔。
鼓山三塔建自宋绍兴庚申,住山竹庵珪和尚。中奉历代住持,自晏国师嗣了宗大师、了悟大师而下,先后住山共三十三位,其行迹具载《本山联芳集》。在昔诸祖,塔散他处,珪公悉迁于此,以便香火,谓之最胜幢。左塔安尊宿,右海众,在大普同塔之下,去舍利窟一牛鸣地,计今凡历五百有余祀。塔身崩裂,拜石毁尽。道霈承乏兹山之三年,始与监院成源谋,重为修葺。及启塔,见磁瓶、瓦棺,次第排列,水津津然盈流于外,诸祖骨石俱淹没其中,知地不吉利。乃卜于诸祖,别迁于舍利窟之阳,坐子向午,以顺治庚子腊月十九日大寒节开圹,念七日戊申奉诸祖,诸尊宿及海众灵骨入塔。塔圹高深,俱依旧制。所损益者千百什一而已。第陵谷变易,成坏何常。坏而复成,实望来者,故谨以贻诸后。
——乾隆《鼓山志 艺文》

建正法藏殿记

盖闻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湼槃,但以方便自在之力,于众生心中,聊示现耳。机感会也,乃见佛降迹中天,广说法要;机感尽也,见佛匿耀双林,徧布舍利。出没皆属机感,佛体本来无作也。如来灭度之后,正法东流以来,迄今殆三千载,众生所赖以开慧眼,植福田者,惟《三藏微言》。舍利塔庙,在在建立,大作津梁。
鼓山古藏经系闽王命工缮写,年代深远,已湮没不可考。先师重兴是山,乃以建州秀华滕君旧所施万册藏经,安于法堂之东,既而温陵居士黄公植三者到山,乃发心施资,同僧太靖等炤往金陵,取梵策藏经,一以便僧朝夕翻阅,一以永远供养,法海洋洋,随经饮啄,诚不思议大法施也。
灵牙,三山林公得山居士所施也,居士得是牙于燕京古寺中,纵六寸、广五寸有奇,重七十八两,其大龈如金,细齿如玉,坚好香洁,盖是过去古佛大牙,实希有之灵踪也。舍利,昔宜兴曹安祖居士于崇祯甲戌间,监军中州,因流寇侵境,取通许县洪福寺圯塔修城,至第四层,得一石匣,启之,中有水晶瓶七,俱贮舍利,银瓶一,中贮佛骨一节。舍利如黍者甚众,考之旧碑,系宋仁宗皇佑元年,太后曹氏命中官取宫中所有佛骨、舍利藏之于此。时当事者遂各持散,曹公得其一持归,拟建塔于邑之南岳寺,以病弗果。临易箦,付槜李曹愚公居士,居士转付先师。先师既以原瓶建殿,立塔于宝善庵,乃复分其半来鼓山,巨细共计七十八粒,贮以沈太树所施之晶瓶,亦拟建殿塔,以启四众福基。第以时事多故,未及就绪,道霈勉承遗意,乃命比丘太靖、等照、兴宣募化富沙,温陵,庆元、寿宁众善信,于净业堂之前,鼎建正法藏殿五楹间。始工于己亥之冬,落成于庚子之秋,共费金钱若干。殿堂廊庑,黝垩丹青蒦,无不如法。左右安奉二《藏经》。比丘道悟、寂影、化清、信弟子陈寂知,王法龄共造石塔一座于殿中,以供灵牙舍利,皆一时缘起之功,例得并书,以传于无穷也。
是举也,使凡登斯殿,礼斯塔,翻阅斯藏者即是于灵鹫山中亲见如来,谛聆妙法;亦是亲见自己,更无凡圣之隔,自他之殊,所谓三际一时,因果一致者,于此可概见矣。方知如来常住,真身本无出世及与湼槃,虽随机示现,但如镜像水月,何莫非自心之光影?愿诸来者幸毋怠斯旨,庶不负众居士檀施之功,与诸比丘勤劳之力耳。或有问于予曰:“此殿不以舍利名,而名正法藏何也?”曰:“为法藏所发起也。”抑予尝考之:舍利有二种,一法身舍利,三藏十二部是也;二,生身舍利,灵牙珠子是也。然则法藏即舍利,舍利即法藏。标法藏,舍利在其中矣。问者唯而退,因并记之云尔。
顺治十七年八月,住山道霈记,监院成源立石。
——乾隆《鼓山志 艺文》

重建白云廨院疏

鼓山之麓有白云廨院,创始于闽王审知,用以安行僧,辨道粮,与接纳云水宾客之往来,实涌泉之化城也。迨今余七百载,沧桑屡更,因革不一,旧有三门、佛殿、法堂及两游廊,岁月既久,柱根腐坏,栋宇差脱,岌岌然,过者疑将压焉。而僧之隶是者,又为残产所累,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