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黄帐下垂,别有天地。禅堂外为“且本堂”,此系供僧住宿。堂前有古松如盖,传为神晏手植,名“罗汉松”。堂前为戒堂,亦称“戒月寮”,以供每年浴佛节各地寺院前来受戒者小住。更前为梵王堂(即梵王寮),后改为禅堂,以居行僧。又此堂前为“华严堂”,传寺内昔有“华严岩”,为僧灵峤诵《华严经》驱龙处,该堂即其旧址也。

寺内诸景

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伽蓝殿、闽王祠、钟鼓楼、地藏殿、祖堂、斋堂、香积厨、沩雪寮、白云堂、星聚堂、大悲楼、净业堂、明月楼、东际楼、藏经殿、祖师堂、寿昌堂、宝积仓、方丈堂、禅堂、戒堂、梵行堂、华严堂、佛学院、佛教医院、经楼、如意楼、老人堂、巡山楼、宝月堂、学习楼、水亭、兴圣国师塔,永觉禅师塔。

食宿可勿愁

谈到食宿,此间都很方便,只怕没有钱,如寺内右边白云堂,专供官绅憩息,陈列颇佳。堂左为星聚堂,又左为大悲楼、净业堂、明月楼、东际楼,以上各处床榻俱备,帐被皆有,电灯、电话应有尽有。抗战前僧厨素菜有数元、十余元不等,普通三餐约在数角左右。我们的膳食都由香积厨包办,该厨规模甚大,凡六间,且铜铁两巨鼎,径大数围,深及丈,木盖的开闭,系用绳拉吊。又他们自制的甕菜(即俗呼糟菜),味极香,富贵之客游罢下山,寺僧多持此菜及岩茶相馈。此外,山中私人别墅也有好几座,如陈宝琛的听水斋、陈培锟的岁寒寮、林寿国的遂楼等。至于寺旁的“光霁”、“振声”两楼,乃新建的洋房,与火后重修的迥龙阁,多供团体旅行住宿,惜内部空无所有,须自带卧具。

受戒的洗礼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届时有受戒之举,各地寺院新收僧尼,多上山受此洗礼,故年年游客必多,但最近该寺当局为避免观众拥挤,早于初三、初四夜提前举行,致使游客败兴而返。兹将受戒实况介绍如下:每个新来的僧尼先将发剃光,跪在佛像前,由执行者把一种特制的香和艾,在他的额头燃以火。此时,被受戒者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口中频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减轻痛苦。至于所烧孔数,由六孔、九孔至十二孔,因这样可使头上留几个白点,永远不会再生发,为僧尼唯一标识。据云:烧三孔者可在本山吃饭,烧六孔者可在全省内禅寺吃饭,至烧十二孔者可在全世界禅院吃饭。

和尚的教育

寺内设立佛学院,为僧众研究佛学的地方,僧徒来此受戒,就算为该寺的和尚,不过先要受几个月的训练。院内设教务、训育主任各一人,掌理一切,并建教室一间,传授衣钵。同时早晚还有礼拜念经和一切仪式,课程分讲经、坐禅、养心、国文等。训练三年,期满毕业,便到各岩洞里修养,或是到各院堂自行修道,俾成正果,现改为佛教医院。

寺东的游程

关于寺东胜迹,共计二十四处,兹录如下:驻锡桥、灵源洞、弥勒院、雊雒墓、蹴鼇桥、艮止亭、喝水岩、国师岩、忘归石、将军石、仙迹石、鸡头石、龙头泉、观音亭、龙泉亭、白猿峡、石门、临沧亭、水云亭、甘露松、石帆书屋、听水斋、般若庵、天镜岩。

灵源洞探幽

此洞去寺百余武,为大顶峰的左支。岩窦嵌怪,从迥龙阁迤逦而登,树木阴翳,至额书“灵源深处”的穹门,下重叠石磴六十级,豁然开朗。四面岩壁,怪石纵横,石刻如麻,古木参天,清幽为一山最。中裂一洞,跨以石桥(即蹴鼇桥),俯瞰深可三丈,有似于洞,故名。李拔题联云:“地出灵源润海表;天生石鼓镇闽中”。洞之桥下,有朱熹书“寿”字,附近上下岩石,皆为宋、元诸诗人、名士的遗墨,因年代久远,苔藓半蚀,致难辨识。东壁为“忘归石”,乃蔡襄所书,径三尺。洞侧有峙立状若甲士的“将军石”,石下有四个指痕迹,称“仙迹石”。又洞中有鸡头石,一峰独耸,旁垂如俛啄状。洞侧有雊雒墓,题曰:“八哥灵鸟之墓”。

蹴鳌桥神话

此桥乃跨灵源洞上,建于唐时。传唐黄朴五世祖太和,少好导引术,年三十,弃家入鼓山,妻子求之弗得。至大顺初,忽坐此桥之上,人馈以食不吃。璞游山偶见之,问其家世,始知为自己的五世祖,乃悲泣请他还家,不听。翌日,璞再率家人往谒,竟不复见。

国师岩来历

岩在灵源洞西涧底,东壁深广各十余尺,僧神晏曾以神力涸其涧水后,移居于此,尝掇石而食,至今指痕犹存。相传神晏道行高深,一日,闽王王审知上山游玩,抵岩下,见他破衲不完,而神清气足,眉宇慈祥,知为非凡,乃向前致礼,僧如不见不闻,王私计:“吾以南面称王,全闽寸土皆吾所有,何物老僧,傲慢若是!”转念之间,老僧似有所觉,突然飞锡卓立石岩之顶,人坐其上。王复思:“践土之义安在?”霹雳一震,杖临空而悬,僧安坐其端如故,王见其神异,乃合掌敬礼,僧徐徐而下,挽王而笑曰:“兹山与王有缘,合当创建丛林,阐扬佛法。以故衲子面壁空山,专候车骑,敢请大发信心,尽量布金,为开山第一檀越。”王问:“需地丈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