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客谈咸丰七年国耻
篠 园撰
距今八十一年,清咸丰七年丁巳(西历一八五七年)冬十一月十四日,两广总督叶名琛,以拒英人入城故,英人兴师,攻陷广州,名琛身为俘虏。是役之纪事,首见同月二十二日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广东巡抚柏贵、都统双禧、双龄、关监督恒祺、布政使江国霖、按察使周起滨等联衔奏报。(同年十二月尚有粤绅御史何璟、湖南巡抚骆秉章等先后奏报,均详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十七。)次见无锡薛福成著「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一文(详「庸盦文集续编」卷下)。复次见「清史稿」邦交志及叶名琛本传。然或则官书,辄多掩饰;或则外省人笔记,语焉不详。从来信史,须求诸乡曲里巷之言,自以粤中父老见闻为真切。兹篇承粤友赠稿,据称三十年前得诸故老口述者。余以其大有关于信史,特为整理,作成有系统之记载,以实余杂记中,而仍题日「粤客谈二云云者,示不敢掠美也。顾余捉笔草此篇时,种种感想,浮诸脑际。其一,耆英之回避责任以故酿祸胎。其二,名琛之昏庸骄蹇以激生事变。其三,外人入城,本无关轻重,清廷谕旨,一再为言,粤人狃于三元里之役(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历一八四一年),一时之排外热狂,未免过甚。其四,始强终馁,骤经暴力之压迫,不能支撑,御侮又复不彻底。其五,汉奸纷纭,为虎作伥。此皆民族对外之弱点。迄今国难严重,什佰于曩时,而谬种流传,犹觉八十年如一日,有若干事项,堪以印证者。是则最可哀而滋可惧也已。
溯自鸦片战争结束而后,道光二十二年(西历一八四二年)七月,和议告成,缔结江宁条约;约中之第二款,开放五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通商。于是上海、宁波各处,任听外人往来,毫无限制。惟粤民强悍,独严海客进城之禁。而英人之侨居城外互市者,又远在乾嘉之间。据闻雍正三年英人初来粤,载黑铅、番钱、羽缎、哆罗、哗叽诸物求互市,未几去,嗣后时有往来。迄嘉庆十四年,地方大吏,始明定互市章程。其时英人所居,名夷馆(与十三洋行比邻),咫尺城闉,不得逾越,夙引为憾。自二十三年,耆英(耆为签订江宁和约之首席全权)奉使入粤办理善后,英方即以为言。二十四年,耆调任粤督。翌年之夏,闽省又有准许进城之例,英方复申前议。而耆迄未许之。是年十月,届交还舟山之期,耆亲赴香港,与英方交涉,英方直以准许入城与交还舟山为互换条件,耆为之大窘。(案和约虽无准许明文,而自来成案,又无不准之例,不过粤人坚持之一种习惯,此案诚属棘手。)乃未几,有民人咆哮广州府署搜索英人一案,民气大张。英方不无持重,终允交还舟山,而入城暂从缓议,保留悬案,附著于换文之中,耆亦许之。二十六年之秋冬,及二十七年之新正,接连发生三事。其一,有英人二名,私行进城,被居民殴伤,经官兵送出,未致毙命。其二,英人欲在洋行夷馆相距之中间墙上盖一天桥,俾从屋巅通过,居民出而阻止。其三,有英人多名,于某日赴佛山镇游览,镇民聚集多人,用石抛击,官兵救护,并未成伤。英方借是为词,开来火轮两艘、划艇三板二十余只,内装兵士千余名,尽逐沿海炮台守兵,毁其炮位,于二月十八日,直抵省河,湾泊十三行码头,其势汹汹,扬言须赴佛山镇自行捕捉凶手,并面见耆督,要约多款。而粤民方面,亦复愤不可遏,聚众数万,将谋抵抗。耆事前毫无防备,是夕集同官会议,一筹莫展。惟有革员黄恩彤(黄先为广东巡抚,不以民气嚣张为然,疏陈洋务,有「欲靖外侮,先防内变」之说。粤人诋其媚外,大不满之,屡被参劾。二十六年年终,因案褫职,交耆英差遣,故尚留粤中。赵长龄(赵为已革运司)者,耆之心腹,昔年随同办理和约倚任极专。乃密陈诸耆曰:「英人要约多款,若不尽许之,恐难拒其入城之请,不如尽许其他诸款,惟入城则缓以两年,此两年中公早内召,可置身事外矣。」耆然之。盖是时耆已拜协辨大学士之命,正谋晋京入阁办事也。次日,耆携同恩彤、长龄及潘仕成等,往晤英官。即许其要求重要诸款如租地建屋及拿办佛山镇滋事人等。至入城之期,则缓以两年。英人觉其一切就范,入城虽暂未办到,而已有确期,遂亦言归于好。其时名琛已任广东布政使,心不谓然,而事权不属,莫能可否。二十八年,耆即自请入觐,留京供职。果如黄、赵之计,及期得置身事外。不料天夺其魄,于后十年英人陷广州之役,检得督署档案,为之迻译,发觉耆当日之章奏,多掩饰不实,甚深恶之。是丧权媚外之夫,转为外人鄙视。彼时(咸丰八年)联军犯天津,争改约,耆方奉命随桂良、花沙纳赴津协议,甫抵津,求见英人,英人拒不见,未及候旨,踉跄回通州,为王大臣论劾,赐自尽。此耆英之结局也。至赵长龄正借二十七年之案,保举开复原官,洊至陕西山西巡抚,同
治七年,始引疾归,而黄恩彤废弃终身,是又有幸有不幸者。
(二)
自黄恩彤因案落职,清廷即简徐广缙为广东巡抚。既而耆英内调,广缙坐升总督,名琛坐升巡抚。英人于二十八年五月间,即通告广缙,以明年二月二十一日为进城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