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讲义选录


一、辽东之战争
二、辽西之战事
三、本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
四、桂王之割据
五、三藩之乱
六、台湾之收服
七、中西国际之由来
八、嘉庆朝之叛乱(摘录)
九、鸦片战争



  本书系选录「清史讲义」中第三章「辽东之战争」、第四章「辽西之战争」、第六章「本朝之定鼎及明室之偏安」、第七章「桂王之割据」、第八章「三藩之乱」、第九章「台湾之收服」、第十章「中西国际之由来」、第二十三章「鸦片战争」等八章之全部及第二十一章「嘉庆朝各省之叛乱」中「海贼之起源」、「李长庚与蔡牵之海上角逐」、「李长庚之战死」、「海贼之消灭」四节而成。「清史讲义」原名「本朝史讲义」,系汪荣宝先生于清末执教译学馆时所撰之教本,近由著者哲嗣公纪先生印行;乃经选录合于「台湾文献丛刊」部份,用飨读者。(林真)
 
一、辽东之战争

  太祖伐明之原因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太祖始建天命,定国号曰满洲。时海西四国,已平其三,独叶赫恃明援不下。太祖乃定议先挫明兵,次及叶赫。先是万历三十六年(一六○八年),太祖会明辽东副将及抚顺所备御,订两国臣民各守边境之约,敢有窃踰者,毋论满、汉人,见之杀无赦;遂建碑于沿边诸地。及叶赫告急,明以其为北关要地,不利其亡,既遣炮兵为之守卫,又驻军开原以备不测。太祖乃投书抚顺所游击李永芳,诉叶赫渝盟之罪,请其严守中立,以不得要领而还。寻明巡抚都御史郭光复,遣辽阳材官萧伯芝,伪称都督,盛具仪仗入境,扬言天使俨临,责郊迎礼。太祖迎之道左,供张甚盛,伯芝诘比年绝贡之故,太祖从容权词答之,厚赠遣归。将别,太祖笑谓之曰:『汝是辽阳无赖萧子玉(伯芝字),安得假称都督,责我郊迎。我非不能杀汝,顾不忍贻大国羞耳』!嗣是益知明易与,而明边民每岁越境盗采参、矿及森林、果蔬之属。天命元年,太祖遣大臣扈尔汉,执杀越边窃盗者五十余人,广宁巡抚利瓦伊翰遣使诘问,坚请执杀人者抵罪。太祖不得已,取所俘叶赫兵十人至抚顺关杀之,嫌隙愈深。太祖乃广储蓄、利器械,尽收诸部精锐,休养二年。及天命三年(一六一八年),乃决议伐明,以七大恨誓师,其意如左:

  一、明边吏轻用尼堪外兰之谋,无故启衅,害及景、显二祖。

  二、明不守盟约,逞兵越界,卫助叶赫。

  三、明边民每岁踰境行窃,依约当杀;而明又以擅杀为词,胁取十人抵罪边境。

  四、明越境以兵助叶赫,致其许字满洲之女,改适蒙古。

  五、满洲人民于柴河、三岔、抚安等路(按明时以三岔河北地与三卫驻牧诸路皆约当今铁岭县东南境)耕田艺榖,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

  六、叶赫渝盟召衅,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诟詈,肆行陵侮。

  七、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既被征服,明又胁复其国。

  抚顺及清河之役于是发步、骑兵二万,分两路以进,令左翼四旗兵取东洲(承德县东南一百十里)及吗哈丹(兴京城西南二百十里)二堡,而太祖自率右翼四旗兵及八旗护军,乘夜雨新霁,驰抵抚顺,降游击李永芳,寻毁其城而还。广宁总兵张承荫等闻警,率兵一万来追,太祖回军相拒,会大风西向扬尘扑敌营,太祖顺风纵击,敌兵不支,自张承荫以下,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皆战死。于是广宁巡抚利瓦伊翰遣使议和,并欲索还俘获,太祖拒之。是秋,围清河城,副将邹储贤悉众固守,攻城兵树云梯,冒矢石而上,守兵遂溃,储贤及兵万人歼焉,明边大震。

  明四路之师翌年(一六一九年),太祖既征叶赫,振旅而还。明辽东经略杨镐,集兵沈阳,分四路来攻,每路兵六万,定议山海关总兵杜松等由浑河出抚顺关(抚顺所迤东二十里),是为左翼中路军;辽东总兵李如柏等,由清河出鸦鹘关(当在今凤皇城西北境),是为右翼中路军;开原总兵马林等,由开原合叶赫兵二万出三岔口,是为左翼北路军;辽阳总兵刘綎等,会朝鲜兵二万出宽甸口(凤皇城东北二百九十里),是为右翼南路军,约合趋兴京。时明御史王象恒力言敌无衅可乘,出塞非策;而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日发红旗趣进兵,以二月二十一日出师。太祖敛兵城中,戒严以待。三月朔,各路侦卒皆以敌兵告,太祖议以南、北二路山险道远,敌不能即至,当先败其中路军;而杜松素勇敢轻敌,先期出抚顺关,策马绝浑河而南,军多溺死,以三万余众屯萨尔浒山(兴京城西一百二十里),而自引兵二万,围铁背山上之界藩城。时太祖方发夫役运石筑界藩,以骑兵四百卫之;及是,城役万五千及卫兵等,据吉林崖(铁背山迤南)以拒。太祖命诸贝勒以二旗兵万五千人,援界藩,而亲率六旗兵四万五千攻萨尔浒大营。

  两军既遇,日中交战,忽晦冥,咫尺不相见,明兵列炬以战。太祖纵兵,从暗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