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无锡太湖救生局规条

  尝闻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峯。沉浸出没于其间。是西北众流之所归。而大江以南之巨浸也。锡邑自梁溪西南二十里至渎以门。乱山错峙。迅流激湍。狂飙猝起。居人商贩。恒有漂溺之患。往时滨湖渔船。遇有溺者。辄扬帆往救。顾生者仅以身免。既无余赀以酬援命之恩。而死者捞起还家。反疑营救不力。致有波及之累。无所利有所害。虽至愚谁肯为之。故近年以来渔船遇有溺者。裹足不前。不啻秦人之视越人也。辛卯春三月下旬。黑云四垂。怒涛山立。鳬没者无算。滨湖之人。惟听其宛转呼号汨没波浪中。而无可如何。岂非生民之至惨哉。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传曰。匹夫慕义。何所不勉。爰集同人议于湖滨设立救生局。即谕渔船救生。费省而功实大。生者佽之归。死者敛之棺。棺无所归即为之瘗埋义塜。而于舟于捄生出力者酌给赏钱。并恐被难家或有异言。以德为怨。预行呈县备案。一切经费。俱由局内支领。谨议规条。集捐裕费。协力同心以垂久远。并望滨湖人士。仿而行之。俾沉溺者均登衽席。慈航普渡。功德何有涯涘也。谨启。
  计开
  一救生本应另设船只。但湖面广阔。船数少置不足济事。多置经费又大。惟渔船每遇大风出港捕鱼。船数动以百计。即谕渔船救生。最为省便。或有别项船。适值救生。亦一体给赏。
  一湖面遇有覆舟人口。责成渔船及各色船抢救。每救活一人。赴局领犒劳钱二千文。如值暴风。领犒劳钱三千文。捞尸一口。给钱七百文。凡救起不活。与救援者无涉。该渔船务各临风踊跃。保全生命。切勿观望贻悞。不得藉救生之名。乘间抢匿失风货物。察出定即送官惩治。
  一船将倾覆人未落水。随时救住报局时查访得实。并非勾串捏餙者。局中总给钱十两。如被风之船有力者。劝伊出钱三四千文。无力者不拘多寡以酬渔船救命之恩。
  此欵若不立赏格。恐渔船必待覆溺然后往救。人命保全者十中未必有二三。故赏钱酌议十两。加以船上酬谢。庶救者可以踊跃。又被风之船竟贫乏无力。或性情顽劣。亦不必勉强劝伊酬谢。致起争端。
  一救护活人。局中预备衣帽被褥履袜等物。以备更换。该地保即知照伊家领回。其有住处较远。暂留在局安息以三日为期。倘实贫苦无奈。量给路费回家。
  一谕渔船救生。船已遭风。银货岂无遗失。而遇难之人贤愚不一。倘于救起后藉端索诈。本局随时禀解。
  一遇有漂荡尸身。该渔船随时捞起带岸。局中司事协同地保验明男女面貌。约畧年岁。及身穿衣服鞋袜佩带等物。遂一登载瘗埋底簿。即用局材一具。敛布三幅。皮纸一刀。石灰七斗。殓埋义塜。标记待认。局给抬埋钱四百文。路远酌加。筑堆高二人。坑深三尺。宽六尺。务须如式。倘草率不坚。一年内坍卸者。着原埋土工赔修。若尸身或有伤痕。该地保报明恒善堂。填给联票。赴县报验。局给相验钱二千。饭食钱四千。船只钱四千给棺收殓。一查有惯于泅水。及无业等人。或串同船户假意落水。或乘一破舟伪为将覆。救起希冀犒劳分肥。一经查出。送官追罚。严加惩治。此等弊端。客船货客异乡之人或难串通。若近地之人。无货之船。失业之徒。尤宜细心查访。方可发给赏钱。但不可因疑致刻。藉词吝给。阻人好生之机
  一设立救生局公所。在吴塘门口。墙上书救生局三大字。并立县中告示石碑一个。公举董事数人。同心协力。轮流稽查。始终如一。此外帮办之人。应给工食者。遇事临时酌给。以免平时浮费。各董办事时。饭食油烛船只等项。亦归局中开除。
  无锡吴塘门救生局。系故友葛君葆之倡办。始于咸丰五年每岁救活百数十人。着有成效。惜乱后经费无措。葛君又归道山。急宜重整前规。以绵义举。

  ○救火章程

  卷四之四
  救生局之设。为救溺也。火烈于水。则救火之举。宜更急于救溺。熏天烈焰。男女号呼。转瞬之间。立为灰烬。生人之惨。孰甚于斯。左传许不吊灾。君子恶之。同居乡里。而坐视不救。必非人情也。

  辑救火章程
  规条
  附上海果育堂水龙水担条规
  禳火法

  △辑救火章程

  救火之法。首重水龙或水鎗。每坊厢及各乡村。均宜平时筹备。他如火钩。水斗。铜锣。灯笼。草鞋。火把。均须一一预备。存贮公所。一遇有警。诸同人务踊跃争先。立时赶赴。或扛龙。或提水。或执火把灯笼。不得推诿。有经费。则派定夫役名字。每举一次。局中赏钱若干。不到者有罚。庶几水能克火。人可回天。各积阴功。联络乡谊。兹将水龙救火法列于后

  △规条

  一救火夫派定名数。每年三节。每名赏钱三百文。此外每举一次。赏钱一百文。其有临时推诿不到者。扣除节钱。一次三次不到斥去另换。
  一龙到时火熄数刻。无庸开嘴。违议者不准发筹。
  一出龙并未到场。即在半路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