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宜请一教识方字习句读把笔教字者为师之佐。】 供膳每日每人约六七十文。即可托庙丁僧家束修酌送二月毕事约费十数千为率。一切虚文都从减省。
  一塾中设立册簿一本。登记生徒姓名功课。及平时功过先期凡贫家子弟力不能从师者。悉令入塾读书。其有曾经入塾。或现从他师。而父母愿令入塾习仪者亦听。但须约定。既入塾后。此二月中。乃一生成败所关。须听先生教责。不得姑息。亦不准告假。有过亦不得代为遮护。庶内外交督相与有成。
  一开塾苐一日圣位前宜遵行释菜礼。即可教习拜献之仪。塾师及董事。各肃衣冠拈香以次行三跪九叩首礼。生徒旁立肃观。献茶一。酒饭各三。献毕。然后令各生徒行礼。不能行三跪九叩礼。即用四拜礼亦可。地方士民有愿与习礼者。亦衣冠行礼。礼毕茶叙片刻各相揖而退。
  一每日入塾。即向圣前焚香叩拜。揖礼先生。先生问生徒中。或有在家不顺父母及祖父母。以及兄弟姊妹。争论有无。打人骂人。及顽戏狂奔。轻伤物命。不惜字谷。争论吃物等事否。必令互相觉发。无相容隐。有则责令速改。不改即与朴责。或罚跪香一炷。必自愿改过求宽而后已。如有循规蹈矩不犯诸过者。另立赏格加奖【如菓点等类】
  一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已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 务须尽两月内。训毕一二本。细与讲说。一面恳切训诲教以身体力行。照所读之书做人。方不差误。午后把笔学写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讲说做人道理二三则。使之互相覆讲。
  一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禀。洒扫家庭内外。然后入塾。无父母者。必向祖位前拜禀。洒扫一例。到塾时先于圣前先生前谒礼。然后轮流洒扫。整几拂案。读书听训。须静寂无哗。不得多言喧闹。坐立尤须端正切戒歪斜。每归用膳。总须为父母捧粥饭各一次。晚归。必向父母兄长伯叔姑婶前作揖呌应。无父母者。亦令其向家堂祖先位前。作揖告归。如坟墓不远。朔望必到坟墓揖礼告禀。如有不遵此训。即罚令跪香一炷。父母亦不准代为讨情。【每早起时。必须呌应各尊长兄弟。路中或遇尊长必拱手呌应肃立。尊长至。虽坐必起立。】
  一每旬另以三八日会讲、许本图父老子弟相率偕来以次向圣位前叩头。向先生前作揖。然后肃静坐旁听讲。不得一语喧哗宣讲尤须明白显豁。不宜参入文字话头。如家常说话一般能参以眼前果报尤为易入。对症发药。杂以机趣。动以天良。感化最为神速。
  一子弟入塾例必具贽见之仪须嘱。每人携家中所有残弃字纸。并妇女夹鞋样书簿一本。并路途所拾弃字。作贽见之礼。此外老幼愿来听讲者。及必须每人自带零弃字纸。作听讲之贽。不特可使知师道之尊。并可使地方老幼男妇共知惜字之道。
  一每月必宣讲乡约一次。定期月朔。即于社庙宽广公所。董士耆老等。率同地方人众。环立敬听。主讲者。登台宣讲。须引古证今。多方鼓舞。凛之以天地神明。惕之以王法清议。庶几激励奋发。必有挽回补救之妙。
  是举一月后可训毕。续神童诗。即可讲毕学堂日记。子弟渐能明白。已胜于读书四五年。而曾未一日讲解者。能至二月所习礼文必彬彬可观。子弟将所读书携归吟诵及将所闻语互相传说。可使一方老幼男妇。无一人不闻善言善行。即无一人不在教育之中。一塾二月之功可以化数千人。共闻乡约而感化者又数千人。从此推而至一乡而一邑以及他州各府。均得有心人一例举行将小学乡约一时并举。人心自然可正。风俗自然还醇。教化之功于斯为大天下不难平也。士子居一乡则利及一乡。正宜于此等处源头上用意。庶不虚生于世否则闭户自娱。绝不问户外事。品则高矣。不过一自了汉耳世间多少闲花草。无补生民亦自惭。每一再诵之辄怦怦心动愿与普天下有心人急起图之。

  △附余论

  一此举首在择师。师道立则善人多。此言良非虚语。故得其师。则一人可教化千百人。不得其师。则车载斗量无有是处。向来义学之所以有名无实者。大都由于为师者不得其人。非请托即情面稍一容情将市井庸劣者亦杂入其间彼不过为糊口而来。何尝以培植子弟为已任师道既杂则不范不模子弟将何所观法公事之所以终归废弛者职此故耳若择师能得其人。自不致虚应故事。以两月为期。在地方同人自当提起精神舍已从公郑重襄办每三年一举可使孤寒子弟。无一人不受教化之益。区区两月工夫。所费有限有志者当无不乐于从事也。
  一是举由官长出示。劝谕各图乡董。一体兴办。如该图力能集费。本地有师可请固妙。如本地实无力兴举。则城中绅富好善之家宜公请数师分图周流开塾。或本图集资不敷。可用酌补之法。其每塾办理事宜册簿。事毕后即送城中善堂。又每开一塾。必须堂董中一人亲到塾中考其功课加以鼓励能公请学官到塾分别奖劝更妙。【贤父母于政治之暇以时至乡召父老子弟温言晓谕尤为化民妙法最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