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珂案:综上经文所叙,(鬼申)武罗者,盖楚辞九歌山鬼所写山鬼式的女神也。“小要(腰)白齿”,所以“窈窕”、“宜笑”;“赤豹文狸”,或即“人面豹文”之演化;“荀草服之美人色”,山鬼所采“三秀”,说者亦谓是使人驻颜不老的芝草之属;而山鬼所思之“灵修”,亦此(鬼申)武罗所司密都之“帝”,均高级天神也。
  又东十里曰騩1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2。
  1 郭璞云:“音巍。”
  2 珂案:艺文类聚卷二引山海经云:“飞鱼如豚,赤文无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初学记卷一引郭璞图赞略同,惟无羽作无鳞,雷也作雷音,义较长;疑此即赞也。“食之辟兵”可以为经文“服之御兵”作诠解。又上文牛首山劳水已有飞鱼,与此同名,非一物也。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1。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1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广雅云:『牡荆,曼荆也。』曼,本草作蔓,此经蔓居,疑蔓荆声之转;蔓荆列本草木部,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1。是山也五曲2,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3,其状如人而虎尾4,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5。
  1 郭璞云:“九水所潜,故曰九都。”
  2 郭璞云:“曲回五重。”
  3 郭璞云:“吉犹善也。”
  4 郭璞云:“或作雀尾。”
  5 郭璞云:“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夏后孔甲田于萯山之下,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见吕氏春秋也。”珂案:见吕氏春秋音初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1,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
  1 汪绂云:“?同,音劈;周礼:『以?辜祭百物。』言分磔牲体以祭也。”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1。
  1 郭璞云:“泠石,未闻也;泠或作涂。”郝懿行云“泠当为?;西次四经『号山多?石』是也。郭云『泠或作涂』,涂亦借作泥涂字,?又训泥,二字义同,故得通用。又涂或淦字之讹也,说文?、淦同。”珂案:王念孙亦校改泠作?、涂作淦。吴宽抄本作冷石,非。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1。有兽焉,其状如貉2而人目,其名曰(上鹿下言)3。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4。
  1 郝懿行云:“礝当为。说文云:『,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瓀,引此经作瓀石,或所见本异也。张揖注上林赋云:『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2 郭璞云:“貉或作(豸豦),古字。”
  3 郭璞云:“音银;或作麋。”
  4 郭璞云:“言亦出水中。”郝懿行云:“瓀亦当为。”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1。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2。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犬颉)3,其状如獳犬而有鳞4,其毛如彘鬣5。
  1 郭璞云:“音搜;茅搜,今之蒨草也。”
  2 郝懿行云:“犀渠盖犀牛之属也。吴语云:『奉文犀之渠。』吴都赋云:『户有犀渠。』疑古用此兽皮蒙楯,故因名楯为犀渠矣。”
  3 郭璞云:“音苍颉之颉。”
  4 珂案:文选江赋李善注引此经(犬颉)作獭,獳犬作?,无有鳞字。
  5 汪绂云:“毛出鳞间如彘鬣也。”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1,多涂石2,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 珂案:经文谷,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并作榖,作榖是也。
  2 珂案: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郭璞注:“泠或作涂。”即此。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1。
  1 郭璞云:“茇一作艾。”郝懿行云:“尔雅云:『杬,鱼毒。』说文杬从艹作芫,疑作艾者,因字形近芫而讹。”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1,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薴2,可以毒鱼。
  1 珂案: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此经而西下有北字,水玉作美玉。
  2 郭璞云:“亭宁、耵聍二音。”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1,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上竹下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鸟多赤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