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池堑一如边城。每城之内,立仓廒、甲仗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王兀室、将军韩常娄宿皆笑其过计。忠献曰:百年间当以吾言为信。及海陵炀王定都,既营宫室,欲彻其城。翟天祺曰:忠献,开国元勋,措置必有说。乃止。《大金国志》:宫城四围,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之北,曰宣阳门,内城之南门也。

  又:应天门,内城之正南门也。楼高八丈,四角皆垛楼,瓦皆琉璃。金钉朱户,五门列焉。东西相去一里许,又各设一门,左曰左掖,右曰右掖。正东曰宣华门,正西曰玉华门。殿九重,凡三十有六,楼门倍之。北曰拱宸。

  又:西至玉华门。曰同乐园,若瑶池、蓬瀛、柳庄、杏村,尽在于是(按:同乐园,地当今钓鱼台)。《金史》:鱼藻池、瑶池殿位贞元元年建。

  又:京师北离宫,有大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宁寿”,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按:万宁宫,今西苑地)。

  《尧山堂外纪》:章宗为李宸妃建梳妆台于都城东北隅。今禁中琼花岛妆台,本金故物也。

  《金台集》:西华潭,金之太液池也(按:此潭当是今南北河泊,在金宫城之内)。

  《北行日录》:左掖门后为敷德门,其东廊之外,楼观飞,闻是东苑。又城濠外,土岸高厚,夹道植柳甚整,行约五里。经端礼门外,方至南门。过城濠上大石桥,入第一楼,七间,无名。旁有二亭,两旁青粉高屏,墙甚长,相对开六门以通出入,或言其中细军所屯也。次入丰宜门,门楼九间,尤伟丽,分三门,由东门以入。又过龙津桥,二桥皆以石栏分为三道,中道限以护阱,国主所行也。龙津,雄壮特甚。中道及扶栏四行华表柱,皆以燕石为之。其色正白,而镌镂精巧如图画然。

  桥下一水清深,东流。桥北二小亭,东亭有桥名碑。次入宣阳门,楼九间,分三门(按:所谓桥下水,乃今凉水河也)。

  《元史》:世祖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名大都。

  《辍耕录》:京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

  禁扁:城之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正东曰崇仁,东之南曰齐化,东之北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南曰平则,西之北曰肃清;北之西曰建德,北之东曰安贞。宫城,正南曰崇天,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有东华,西有西华,北曰厚载。

  《大都宫殿考》:南丽正门内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内二十步有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桥四石白龙擎载。旁尽高柳,郁郁万株,远与城内海子西宫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按:此云海子西宫,则元大内在今大内少北)。

  《辍耕录》: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

  又:国家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金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金人谋欲厌胜之,乃求通好。既而曰:愿得某山以镇压我土。乃大发凿掘,运至幽州城北,积累成山。因开挑海子,栽花木,构宫殿。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名“万岁”。

  《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

  《明实录》:永乐十七年十一月,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馀丈。

  按:京师古迹最古者,惟采师伦《重藏舍利记》云:悯忠寺,在幽州东门内。此以见幽州城在今外城西南也。次则《辽史》所云:城中东北隅有燕角楼。此即今广宁门内之南北烟阁胡同也。以地势言之,则辽城即唐城也。若夫金城,则其初忠献王粘罕因辽城之外,别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及海陵广中都城,欲去之,以翟天祺言而止,是金之城仍即辽之城。计辽之城,方三十六里。而四方又加以三里之城四,是每面又加以六里,而四城又去大城少许。以此计之,每面取径且十六里矣。则《大金国志》所云:七十五里者,或海陵广城时,但就四城连为一大城耳。而辽之城,当依然不毁,但以此大城为外郭耳。故元人所称为南城者,皆此辽城。若金之大城,方七十五里,地已包入元都城之内,则当元初已毁之矣。观王秋涧《复隍谣》云:炀城咫尺不划去,适足囊奸养狐虺。又云:禁军指顾旧筑空,郊遂坦夷无壅隔。夫曰炀城,则其为海陵之城明矣。秋涧此作,在至元二十五年。其后大德八年,虞伯生《游长春宫记》犹云:燕京故城。又云:长春宫,压城西北隅。是足为辽城犹存之证。若金城则长春宫居其正北矣。又明徐中山令指挥叶国珍计度南城,南城至明初尚在,则是辽城未全毁之一证。又明人记梁家园外有废城者,亦即此城也。故今宣武门外迤西,有地名老墙根,此亦即辽城之基之东北隅也。若夫金城,今惟八里庄西,地名十里河东岸有废城,以准望计之,此为海陵故城,正与围七十五里之广输相准。此外,永定门外旧有九龙冈,土冈回环,此金城东南隅也。盖金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