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续采古今诸善女人得入法流者。凡百三十许人。合为传。授二女子。俾传而习之。

  杨苕华

  晋东莞杨德慎女也。少有才貌。许字同郡人王晞。未及行。苕华父母相继没。晞亦丧母。忽悟无常。即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苕华服毕。乃与度书。谓发肤不可毁伤。宗祀不可顿废。宜顾世教。改远志。佐盛明之代。休祖考之灵。慰神人之愿。并赠诗五章。其一云。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翦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愿言恤尔后。度答书云。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宏愿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宏道以济三界。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且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味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铿锵之声。炜耀之饰。不与易也。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又报诗五章。以申己志。苕华感悟。亦秉道以终身焉(高僧传)。

  纪氏

  句容葛济之妻。刘宋时人也。济之为稚川后。世学仙术。纪氏独心乐佛法。存诚不替。一日方织。仰首见云日开朗。空中清明。忽有宝盖幡幢。自西方来。中拥一如来。金色晃耀。照彻云表。纪氏停梭谛观。中怀踊跃曰。经说无量寿佛。此其是耶。便头面作礼。仍引济之指示佛处。济之但见半身。及诸幡盖。俄而隐没。于时乡里老幼。咸共睹闻。从而归佛者甚众(冥祥记)。

  魏氏女

  梁郡人。其父兄皆修净业。女亦笃志往生。无何化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既毕。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七宝池中。儿及父兄。各有一大莲华。当生其内。惟母独无。不胜此悲。故来相报。语讫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罗玙妻费氏

  寗蜀人。宋寗州刺史悦之女也。费氏少奉佛法。诵法华经数年。尝得心疾。垂绝。语所亲曰。吾诵经勤恳。宜有善祐。不遽死。既绝。复苏。自言见佛从牖间。垂手摩其胸。霍然病起。一堂男女。悉睹金光照室。异香馥然。玙从妹时来省疾。见是灵应。发深信心。终身斋戒。每以此事。化诱子侄焉(述异记)。

  梁丁贵嫔

  名令光。谯国人。生于樊城。有神光满室。故以光名。相者云。此女当大贵。齐永泰中。梁武帝临襄阳。闻而纳焉。时年十四。郗后性猜刻。贵嫔小心祗敬。未尝有过谪。生子统。是为昭明太子。武帝即位。拜贵嫔。位在三夫人上。居显阳殿。贵嫔姓仁恕。接驭群侍。皆得其欢心。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及武帝宏佛教。贵嫔奉而行之。屏绝荤血。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武帝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尤精维摩诘经。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谥曰穆(梁书)。

  王氏

  隋时人。薛翁妻。僧顶盖母也。读诵诸经。勤修忏法。志求净土。唐贞观十一年。有疾。勤恳弥至。俄见床前有赤莲华。大如五斛瓮。已又见青莲华。充满一室。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降临空中。其孙大兴侍侧。见佛身高大。迥出二菩萨上。良久乃隐。而王氏逝矣(续高僧传)。

  窦夫人豆卢氏

  唐芮公宽之姊也。适陈国公。素修福业。初诵金刚般若经。至卷末。未尽一纸。忽苦头痛。就寝。益甚。夫人自念傥死。遂不得终经。因起坐。令婢取火。久之不得。夫人方叹惋。忽见有火自阶入堂。直至卧内。去地三尺许。光明若昼。夫人惊喜。取经诵之。便竟卷末。头痛亦愈。有顷。家人然烛至。其光即灭。自此日诵五遍以为常。后芮公将死。夫人往视。芮公谓曰。姊以诵经之福。当享长寿。生好处也。夫人年八十而终(法苑珠林)。

  博陵县君崔氏

  太原王处廉妻也。处廉官终汾州司马。徙家蒲州河东。长子维。官至尚书右丞。次子缙。代宗朝为宰相。初河东僧普寂者。传神秀之道。神秀既卒。诏普寂统其众。开元中。奉敕居都城。严重寡言。梵行纯白。封大照禅师。崔氏从学佛法。精勤修习。维因于蓝田县辋谷。筑堂奉母。既没。维表请施庄为寺。云臣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并是亡亲宴坐之余。经行之所。臣往丁凶衅。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又属元圣中兴。群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备周行。无以报恩。将何答施。愿献如天之寿。长为率土之君。惟佛之力可凭。施寺之心转切。敢以私情。冒触天听。伏乞施此庄为一小寺。兼望抽诸寺高行僧七人。精勤禅诵。斋戒住持。上报圣恩。下酬慈爱。无任恳款之至。诏从其请。寺名清源。崔氏墓在其西(唐书王右丞集陕西志)。

  烽子母者

  丰州人也。永泰中。烽子陷西蕃。母日诵金刚经。祷于佛前。愿子生还。烽子得近赞普子。为之执纛。一日赐与酪肉。悲泣不食。问其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