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称苏赫品行官业曰明敏决断。致仕大学士成克巩,卒于三十年五月,亦无谥。

  《居易录》云,本朝典例,满洲部院大臣,必历内阁学士,乃得充经筵讲官,殁得谥文。其官詹事府、侍读侍讲学士、祭酒以下者不得与,似与今时稍有同异。今则由翰林出身,均得谥文;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无论何途出身,皆得谥文。

  ◎营房杜甫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此不过奇情慨想之词,非实具其事也。康熙三十四年,上念京中八旗贫乏兵丁,赁庑需费,特命于八旗教场相近处,各建住房二千间,共一万六干间,以庇贫乏。续又于城内隙地及各省驻防建屋,为官兵栖止之所,共计不下十万间。此实旷古未有之殊恩也。

  ◎外省文职旗缺国初外省督抚藩臬,多用汉军人,藩臬缺出,以汉军郎中、御史与汉人之参政等官,相间推补。其后满洲郎中、给事中、御史,亦推擢布按两司,与汉军同。嗣又定山西、陕西、甘肃之督抚藩臬及霸昌道、口北道、归绥道、镇迪道、各省理事同知、通判,均用旗人;盐政、织造、粤海监督、淮安监督、九江道,均用内府人。此外旗缺同、通、州、县,西北口外甚多,俱载《会典》,不及备记。现在各缺,仍遵旧制,不用汉人,惟山陕两省大吏,今已多用汉员,不知始自何日。

  ●卷三◎都察院满御史原称理事官国初始置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满洲、汉人各一员,汉人或以大学士兼理。又设协理院事左副都御史各二人,左右佥都御史各一人,初用汉军,后汉军汉人参用。监察御史四十人,皆汉人。满洲则曰理事官、副理事官,不分台也。后改理事官为给事中,副理事官为监察御史。康熙初,定满洲御史二十三人,汉御史二十四人,又置汉军御史八人,每年二八月,甄叙贤否,内升外转,汉军与汉人并列,内升京卿、内阁侍读学士。今定满给事中十二人,汉十二人,满御史二十八人,汉御史二十八人,汉军并于汉人一班,且久停二八月考核之举(初,六部满司官,亦称理事官、副理事官)。

  ◎满洲典试差始康熙三十八年,以翰林院编修阿金为福建正考官,满保为浙江副考官,喀尔喀为河南副考官,法保为陕西副考官,此满洲翰林出典主考之始。

  ◎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旧例以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翰林掌院学士充之,入相则解,惟徐元文以户部侍郎入相,熊赐履以吏部、张英以礼部大拜,皆带讲官,后遂成例。

  ◎汉军回避刑部今汉军人皆回避刑部,不知例意原委。考康熙年,刑部侍郎李辉祖、喻成龙、卞永誉、金玺;雍正年,王国恩,均汉军人。或言此例自年羹尧拟罪时,汉军人颇存党护之意,由此始不准汉军人任刑官。然而首发年羹尧之僭妄者,为汉军蔡埏,而袒年者为隆科多,其回避汉军官员之例,恐别有所为,非仅为此也。

  按汉军人不得选刑部之例,始于乾隆十九年,足征非因年羹尧而然也。又考先文肃公于乾隆三十八年曾官刑部侍郎,后潜宰辅,仍兼刑部。今少宰基溥亦由刑部侍郎转阶。是内府之满洲旗分内汉姓人,与汉军不同,仍不在回避之例。

  ◎内阁学士亦称翰林《居易录》载:祭告五岳、四渎、帝王陵寝及先师孔子,旧例遣侍郎、副都通,大至四品而止,翰林则阁学、掌詹、少詹而止云云。然则从前阁学,亦称翰林矣。今中书舍人犹称内翰,即本于此。又云:祭酒例不开列,丙子之后,则读讲学士、云麾使皆列名矣;丁丑之后,则祭酒以下至谕、洗、读、讲悉列名矣,不知例起于何年云云。今祭告之役,云麾使久已不遣,往往命将军、督抚、副都统、总兵就近致祭。

  ◎督捕官国初创设督捕衙门于兵部,设满汉左右侍郎二人,满洲左右理事官二人,汉协理督捕太仆寺少卿二人,旋改左右理事官为满汉郎中各一人,满员外郎、主事各若干人,汉员外郎一人,主事六人,分理八司,治八旗逋逃及京城盗贼缉捕之事,凡三营将弁皆隶之。盖古仆区之法。康熙辛未,以三营改隶九门提督,而督捕衙门惟专司逋逃之事。今裁督捕侍郎等官已久,其巡捕将弁设五营,仍属提督(九门提督即步军统领)。而缉捕之政,分隶于步军统领、五城兵马司正副指挥矣。

  按京城巡捕五营向无统属之官,部科及提督镇抚皆可驱调,官兵疲于奔命。康熙中叶,始改隶于九门提督,从郭世隆之请也。世隆,汉军镶红旗人,官刑部尚书。

  ◎答应今宫眷名位,妃嫔而下,曰常在,曰答应。初以为清语也。《池北偶谈》载,曹贞吉官舍人时,曾于内库视检书籍,见库房柱上有嘉靖间一帖,记乌玉、黄玉、绿玉、白玉、红玉各若干斤,玉璞七万几千斤,后书“答应焦桂花传”。按此则答应之号,非自本朝而始。惟外廷库帖,可以直书其名,似非宫眷地位,或当时执事宫女之称,与今不同也。然一宫女传用珍玉若许,则明季之繁费,又可想见矣。

  ◎内大臣王渔洋《池北偶谈》载,本朝官制,满洲勋旧别有内大臣,不为阁部及八旗都统等官,有军国重事,在禁中与满洲大学士、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