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有协修者,注于名下。其后改为俸深十员引见之例。
国初,以大学士知经筵事。后定经筵讲官满、汉各六人。满讲官以内阁学士、掌院学士、读、讲学士、詹事、少詹事及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卿之由内阁翰林升任者,以原衔兼充。汉讲官兼充者,有祭酒,而无通政、大理,余皆与满官同。若大学士,则不充经筵讲官。故杨绳武撰陈文贞廷敬神道碑,有故事阁臣不进讲经筵,而上仍以命公之语。自徐公元文、熊公赐履、张公英相继以尚书擢大学士,仍与兼充,后遂沿为成例。
乾隆四十一年,建文渊阁以藏四库全书。置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直阁事六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兼充。
校理十六员,以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
又设检阅官八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兼充。派内务府大臣一员,兼充提单阁事,司启闭。
又充直阁、校理等官者,如升至不应兼充之官,即开缺。惟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初兼直阁事,后洊升至侍郎、尚书,仍兼充。戴衢亨以尚书特授直阁事。皆旷典。又章宝传、刘谨之、刘锡嘏以给事御史兼校理,盖三人本四库馆提调,故预选,非定制也。
国初,满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庶子暨科甲出身之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为应升。侍读、侍讲、洗马、司业暨科甲出身之通政使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科道等官,为其次应升。汉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为应升,庶子、侍读、侍讲为其次应升。由吏部开列具奏。康熙二十八年谕:「大学士翰林掌院一官,职任紧要,必文学淹通,弃所推服者,始克胜任。凡翰林撰拟之文,亦须掌院详加删润,然后成章。闻明代大学士有兼管掌院之例。大学士徐元文着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自是之后,皆以重臣兼领。缺出,恭候特简。如奉旨令开列,以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缮单进呈。
按:掌院学士初为专官,故定为一品。而亦有兼领者,如顺治十五年库勒讷以礼侍兼掌院学士之类。以大学士兼领则始于徐元文。
教习庶吉士,国初以内院学士为之,侍读等亦间有与者。其后以掌院兼其职,如顺治十八年折库纳、王熙皆以掌院兼教习也。康熙九年,专设翰林院,历科皆以掌院学士领其事,而内阁学士时参用焉。至六十一年辛亥科,始以工部尚书陈元龙领教习事。其后尚书、侍郎、内阁学士之不掌院事者,并得开列请派。其始或一、二人,或三四人,谓之大教习。乾隆以后,皆用满、汉各一员。小教习则由掌 院选派资深翰林为之,始于康熙三十三年,以教习满、蒙庶吉士也。五十三年,汉庶吉士始派小教习。雍正八年停止。乾隆十年复旧制。
又国初有命教习武进士者,如遏必隆、鳌拜皆尝为之。
附录:乡、会座师投帖,称门生,后避师生嫌,用名帖,不书称谓,惟教习以特派,故用门生帖。乾隆间程文恭景伊教习乙未翰林,以平生未掌文衡,仅作戊辰同考一次。属同馆改用名帖,自此遂成定式。又康熙癸丑,徐秉义授编修,其母弟掌院学士徐元文为教习,具疏题明,特免秉义赴馆。癸未,查慎行选庶吉士,时掌院学士教习揆叙为慎行受业弟子,特免慎行赴馆。
翰林官结衔,旧例:若经筵日讲,则书于本官之上;若兼官,则书于本官之下;其教习庶吉士及充各馆总裁、纂修等官,则又书于本官及兼官之下。按:掌院兼礼部侍郎衔,詹事、庶子等官兼翰林衔,已于乾隆间裁去。今经筵讲官及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校理、结衔在本官上,其余总裁、纂修及一切差使,俱系于本官下,如旧例云。
康熙间,特开书局于武英殿,实为词臣纂辑之地。乾隆以后,书馆盛开,武英殿专司刊校,未尝废置。刊行经、史、子、集,谓之殿板。向以亲、郡王一人领殿事,而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其下则为校录之士、收掌之员,若剞劂、装钉,工匠尤伙。道光二十年后,以经费支绌,刊书甚少,仅存其名而已。
顺治十八年缙绅,内阁有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杨义。是时常少一官另有人,此当是兼衔。其时,四译馆亦归内阁也。
顺治十三年,以翰林官陈圹等十八人外转,遇缺即补。是时定制:詹事以布政使用,食正二品俸,少詹以布政使用,侍读学士以按察使用,侍读、中允以参政用,编、检以副使用。
十六年定议:「侍读、侍讲以参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编、检以参议用。」迨康熙二十八年,编修李涛等始外用知府。三十七年,以吴涵请,复用检讨刘涵为知府。雍正、乾隆间,屡有编、检才堪道府者,大学士掌院拣选带领引见之谕。嘉庆五年,定开坊之翰、詹等官,京察记名,以道、府用,编、检以同知、直隶州用。寻改资俸已进前二十名者,简道、府。道光二年,定未进二十名,亦简道、府。
按:康熙二十七年,擢在籍检讨卫既齐为山东布政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