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与科名为仇也。大抵得失虽有定数,而人事要必先尽,故琐琐及此。古人云:三年心血,只争一刻眼光耳。有志者,幸勿河汉斯言。
  ——礼法不可不守也
  《纪略》原载《学约》,于人伦、师友、立志、戒讼之说,再三致意,兹特举其意所未备者,推而言之。夫吾人既从事于学之一途,不能不以舌耕为业;舍此,则别无谋生之术。盖防礼自恃,有如处女;怀刑畏法,惧入小人,其力守大闲,亦仅仅可以免祸而已。要之,训诲有法,自不患事畜无资,而或欲于公门中上下其手以沾利益,此大误也。盖自来清正之官,必能循理。故凡理之直者,可无烦托我;其曲者,始欲藉重一言,为可缓颊。而既视为谋生之资,又不能择事而预,在有司则已窥我之后,谓是固非理相干者也。无论从与不从,而我且以一言见轻,他日虽有至言,转不易入矣。至于墨吏,亦有别才,其经手固自有人,本不欲与正士相接,而反借非公不至之说,谓礼义由贤者出,而以澹台子羽相待,则吾亦何能不以自待耶?虽然,俗事非尽不可与也。设有至亲为人倾陷,则当极力为雪其诬;又或亲朋两相争竞,则必苦口为平其怨;他如保固桑梓,兴利除害之大端,则士为四民之首,又安可不身肩其任。此虽仁义,未尝不利,而吾之坐言起行者动于礼,非动于利也。则仍不害其为礼法自守也。夫礼法之所赅,亦甚广矣。由勉亭之所言,所谓伦之明、志之笃、理欲之必辩、师友之是尊,以至励躬行、戒词讼,皆范围曲成于礼法中,而率履勿越者也。必能守如处女之固,而后免为小人之归,可不叹欤?古人云:做士子时,当如闺女,要畏人也;既入仕途,如健妇,要养人也;及退休林下,如老妪,要教人也。所愿士子,识此数端,为读书之根柢,而复以通经、学古、课文、作字各条,互相淬励,从此日就月将,相观而善,士气蒸蒸日上,以与中土代兴,是又区区者所乐观其后也夫。
  河南省
  ●大梁书院
  在开封。又名丽泽书院。明天顺五年,提学副使刘昌创建于城南薰门内。成化二十年,河南巡抚李衍改为巡抚治所,迁书院于丽景门外二程夫子祠处,祀二程。天启二年,巡抚冯嘉会、巡按邱兆麟费银余两重建。有讲堂、会文堂、二程木主堂、缭垣、坊表、门屏、石桥及高明楼、八角亭、碧玉泉与诸生读书号舍等,置学田亩。明末没于水。清康熙十二年,巡抚佟凤彩改建于城西北隅天波楼旧址,有大门、仪门、正堂、左右斋舍百余间。堂后有书楼。延师课士。二十八年,巡抚阎兴邦重修,扩大殿堂,祀名臣先贤达人,均为“或生于斯,或仕于斯,或寄迹于斯,立德立功”、“皆于大梁有光”者,使“缙绅知所则效,子弟知所尊崇”。教学“以‘六经’为根柢,以程朱为绳尺”。聘张沐、耿介等名儒任教,“两河之士,翕然归之”。三十五年,巡抚李国亮移建于城西南隅州桥西、古汴水经行处。五十八年,得御书“两河文教”匾,悬于讲堂。雍正十一年,总督王士俊、布政使刁承祖重修,得帑金一千两,并定为省城书院,在全省范围选拔生徒,礼聘院长。乾隆二年,巡抚尹会一祀河南先贤人于讲堂,又刊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及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悬于课斋。道光初,得御书“正学渊源”匾,悬于讲堂。十六年,钱仪吉任主讲,授义理考据之学。光绪十八年,学政邵松年整顿书院,增设辨志斋,选学行优秀之士肄业其中。为“振兴文教,造就士林”,次年又增建明道书院,移辨志斋诸生肄业其中,作为分院。经费“由大梁书院节省饭食银项下,每年拨给银六百两”,诗文考课仍归大梁。定有学约、院规,藏有大量书籍。书院还刻印图书,存印书板种。清末任山长者有仓景愉、顾林、顾璜等。二十九年,改为大梁校士馆,其藏书归入新成立之河南图书馆。三十一年,改为尊经学堂。
  桑调元:大梁书院学规
  清乾隆年间
  夫读书植品,士之所有事,而非实胜之是务,则终无由立。人即知识开明,一心所窥者浅,故必充之问学,而知乃日进高明。顾千言万语,只使收已放之心,约之人身,以为向上之寻,斯下学上达之功见。倘文与行二之,则全无一是。幸而轨辙求合,抑犹虞其涂泽为之,则根已全虚,虽自诡文之淹通、行之魁特,终其身无分毫之实获,为尤可哀也。故立诚为学者之关中、河内,舍是无以定其基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括《论语》全书,并可括《十三经》传古今无穷之书。其中审端用力之方,自有节目次第。循序而进之以渐,虽资性未敏,亦或先或后、或疾或徐、骎骎赴乎是莫之量。仆赋性钝愚,规模迫隘,只求近里著己所可力者,恳苦自鞭。窃举平生向学之方,缕缕为诸生告焉。
  ——辨志
  学莫先于辨志。志如悬的,萃心与力中之,苟其的一差,误中之害莫可诘。亘古今惟三不朽(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谓三不朽。)撑柱天地,此外别无有人。今与诸生接,甫启口,辄进之于三不朽,或不能无惊疑,然无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