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易,间有留任一年者。雍正五年,以学政归汉御史兼理;裁澎湖巡检,分澎湖地为厅治。六年,改台厦道为台湾道。九年,移县丞驻县属之罗汉门。十一年,增设府、县学训导各一员。乾隆十七年,定御史三年巡视一次,事竣即回;学政仍归台湾道兼理。二十六年,裁新港巡检。三十一年,以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同知。三十二年,仍加台湾道兵备衔。四十七年,停巡台御史。五十二年,奉谕嗣后台湾道员著加按察使衔,俾得自行奏事。五十四年,改罗汉门县丞为巡检。
  凤山县以邑有凤山名。郑氏设南路安抚司并万年州,治其地。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均同城;巡检一员,驻下淡水。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万丹,管辖下淡水、枋寮等处;移巡检驻大昆麓。十一年,增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十六年,移万丹县丞驻阿里港。初,县治在兴隆庄,僻近海隅,甚荒落;县官治事,恒在相距十里之埤头街。五十二年,逆匪庄大田蹂躏县治,遂移驻埤头;改大昆麓巡检为兴隆巡检,驻旧城;并移阿里港县丞驻下淡水。嘉庆十一年,海贼蔡牵攻台湾,遣党陷埤头,颇有残毁。十五年,移回旧城。然埤头溪山环绕,烟户繁盛甲一邑。道光二十七年,议准仍移治埤头。
  嘉义县先名诸罗,郑氏北路安抚司所治天兴州地,邑有猪朥山,以不雅驯,易称诸罗,因以名县;或言取义诸山罗列,非也。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同驻城内;巡检一员,驻佳里兴堡。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笨港;移佳里兴巡检驻盐水港。十一年,添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二十六年,移台湾县新港巡检为县属斗六门巡检。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围攻县城,绅民协力坚守几四阅月;高宗特改县名曰嘉义以褒之。是年添设县丞一员,驻斗六门;移原设巡检驻大武垄。
  彰化县本诸罗县地。雍正元年,以土番相继归化,民居益繁,析县属虎尾溪北半线地方置县,名彰化;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俱同城。九年,增设巡检二员,一驻鹿仔港,一驻猫雾梀;又分大甲溪以北地归淡水厅辖。十一年,添设训导一员。乾隆二十三年,增设县丞一员,驻南投社。三十一年,裁泉州府西仓同知,改设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一员,驻县城。五十一年,移理番同知驻鹿仔港,兼海防事。嘉庆二十一年,移儒学训导于淡水,移鹿仔港巡检驻淡水厅辖之大甲溪。
  淡水厅本诸罗县地,以淡水溪得名。雍正元年,析隶彰化县,设淡水捕盗同知一员,驻彰化。九年,改抚民同知;划县属大甲溪以北地归厅辖,以竹堑地方为厅治;增设竹堑巡检一员,兼司狱事;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八里坌。乾隆三十一年,移八里坌巡检驻新庄。五十四年,改新庄巡检为县丞。嘉庆二十一年,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大甲溪,移彰化学训导驻竹堑为淡水学训导。
  澎湖厅屹峙海中,群岛参差环拱。隋开皇闲,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湖,始见于史。元末置巡司。明初徙民漳、泉二郡,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推年大者为长,苫茅栖止,以畋渔为生。嘉靖间,都督俞大猷剿海贼,留偏师驻防,后设巡检守之;不久并裁。万历中,增设澎湖游兵。天启初,荷兰据焉;总兵俞咨皋擒其帅归,遂遁去。后为郑氏所据,设澎湖安抚司,倚为重镇。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往征,一战克之。二十三年,隶台湾县,设巡检一员驻守。雍正五年,裁巡检,改设通判一员,兼海防事,即以大山屿之妈宫澳为厅治。
  噶玛兰厅本土番地,一名蛤子难;盖番语无定字,闽音相近致讹,后译正为噶玛兰。在台湾极北山后迤东而南,荷兰、郑民窃据时均未之及;即康熙闲台地内附后,亦止山前南自琅峤、北至鸡笼山止,初不知后山尚有沃壤。雍正初,社番向化,始附东螺各社输饷于诸罗。旋改属彰化,又转隶淡水。乾隆末,漳、泉二郡民潜往垦辟。嘉庆初,由头围渐开至五围及罗东、苏澳一带。十一年,海盗蔡牵窜至;民番协力御之,败牵众,缚贼十三人以献,始通于官。十二年,牵党朱濆谋夺罗东为巢,泊舟苏澳;总兵王得禄追至,败之。台湾府杨廷理抚绥民番而归,虑为盗贼觊觎贻后患,始议设官治理。十八年,设理番抚民通判一员、罗东巡检一员,同驻五围为厅治;又设县丞一员驻头围,兼稽察乌石港海舟出入。
  台地初附,南至凤山县属枋寮止,北则诸罗县属虎尾溪外,仅沿海一线地可达鸡笼,余皆荒服。甫四十年,生聚日众,爰于半线、竹堑分设厅县各一。而淡水以北,富庶甲全台之艋舺、沪尾及摆接十三庄,尚番多民少、榛莽未除也。百余年来,自枋寮而南,至迤东滨海之大秀房,长逾百里,律以内地弓步,几二百里;生番半徙山内,土人之耕种其闲者不知凡几。康熙闲,漳浦蓝鹿洲太守鼎元即有拟设千总一员、兵三百名于琅峤之议,因循未果。虽地滨山海甚偏狭,路亦艰险,不足置县;若开通途迳,增设分防县丞一员驻琅峤之柴城,管理屯番及粮饷词讼,需费不及万金,可杜后来啸聚相讧之患。弁兵则分自安平协。盖安平昔为要隘,近年鹿耳、鲲身悉被沙淤,海舶到台,非泊百里外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