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正项借用。赎锾赎谷操省等项。俱可措支。至于所在富民。愿纳监者。惮于道路跋涉。未能至京。今听其于各布政司。及各督抚道府处。上纳银谷转交京师。即准入监。则援纳者必多。而可藉以集事。总之 朝廷先费数十万金钱。亦当捐帑为之。况所费赀本。可作正饷抵算。而获利无穷。实为兵食久远之计。未有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者。伏祈  皇上考之旧典。询之众论。  下该部速行打算。详议妥确。务及明春肇举其事。天下且拭目以观善政。兵之困苏。则官民士商积因俱苏。一代久安长治之业。必权舆于是矣。

  军屯省饷疏康熙十一年 
左都御史艾元征

臣窃惟各地方之财。原无不足供各地方之用。所恃者  庙堂之经理。有以使之各给。固无所用其裒多益寡。权宜那借之计。矧我 国家方当全盛之时。尺土莫非王土。一民莫非王民。则即以天下之地。生天下之财。以天下之财。充天下之用。何患不给。顾不免坐耗于协拨。云南则需协银岁常一百七十余万。贵州则需协银岁常五十余万。四川则需协银岁常八十余万。福建则需协银岁常一百六十余万。广东则需协银岁常一百二十余万。广西则需协银岁常十七八万。以致内地近边各省。则有兼协两省。甚至三四省者。内地近京各省。则又有远协至数千里外者。甚至万余里外者。凡此协拨银两。一皆克期完解。时刻不容宽假。臣诚不知云贵闽广四川等省。三十年来如何全无经理。既时时以饷银不足。耗 公家无数之金钱。又时时以协解不前。罄民间有限之膏脂。此实民穷财尽之所以日甚一日。而莫知所底也。臣得以一语断之曰。总由于屯政。实实未尝举行。而荒田犹多未垦故也。夫有可耕之田而不使之耕。则与无田同。有可屯之人而不使之屯。则与无人同。天下之地。何一处不应使为 朝廷生财之地。天下之人。何一人不应使为 朝廷生财之人。乃需协各省。则实有其地而若无地。实有其人而若无人。此正如惰农治家。不亲耒耜。终年温饱。惟倚邻里而活。不止邻里效之。势必并困。即邻里壶餐。岁岁可继。亦岂长策。臣实为此反侧靡宁。细稽前代盈亏强弱之由。备察近今多寡难易之势。断然以屯田为古人屡行屡效之良法。确可为功于今日。请历为述其事。在汉则有赵充国。以兴屯可以息徭役。罢骑兵。广积蓄。省大费。因疏陈便宜十二事。诏许之。遂敝先零。魏则有枣祇及韩浩。请建置屯田。操从之。屯许下。得谷百万斛。因之州郡皆置田官。所在积谷。遂并中夏。后汉诸葛亮出斜谷伐魏。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军食因以不匮。晋羊祜镇荆襄。始至时军曾无百日之粮。祜因减戍逻以垦田。至季年遂有十年之积。后魏文帝时。值岁凶。以李彪请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为屯田。又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科并征。此后即公私丰赡。虽水旱不为害。唐宪宗时振武军饥。以李绛请。命韩重华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余人。给以耒耜耕牛。假粮种。使偿所负粟。一岁大熟。因募民为十五屯。垦田三千八百余里。岁因省度支钱二千余万缗。太和末。值党项大扰。河西节度使毕諴。亦募士开营田。岁因省度支钱数百万缗。又元初当征讨时。每遇坚城大敌。则屯田以守之。后各卫行省又皆立屯。或因古人之旧。如甘肃瓜沙等处。其地利亦不减于旧。或相地势之宜。如陕西四川等处皆其所肇为。亦未尝遗其利。明初则命诸卫分屯于龙江等处。及边境荒田。拨军屯粮为官军俸粮。其法则每军种田五十一亩为一分。大率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即洪武所谓养军百万。不费民间一文者也。

又宋辽金如欧阳修范仲淹吴充耶律昭田琢亦各建此议。前后皆互相发明。至明邱浚之大学衍义补。言此事又独详。盖未有不以此为扈边实塞足国裕民要务者。兵法有云。取敌一锺。可当吾二十锺。屯田一石。可当转输二十石。诚有味乎其言之也。然臣尤以为天下有必不可不屯之地。则边地之荒弃者是也。有必不可不屯之人。则士卒之游惰者是也。载观汉唐之兴屯于边地者。行之莫不有功。而宋之兴屯于腹里者。行之莫不有弊。又魏晋至宋之凡以民屯者。则时闻其扰民。而汉之兵屯者。则未闻其苦民。固昭然可知也。然犹虑各边士马置星罗。既难议减。恐兴屯已为不易。去协饷终亦大难。况国计之盈亏。与戍卒之多寡。皆关生计。何可不并为熟筹。殊未思今日之兵。固并不多于古。无论周初之封建。多至千八百国。凡幅百里者。皆可有调发之兵七千五百。守土者尚未可以数计。即五霸兼并之余。其大国亦不过止得如今日一省。而兵车一出。动以数万计。且有称带甲百万者。再如汉季当三分未定时。袁术袁绍马腾张鲁辈兵常至十余万二三十万不等。晋末东迁以后。刘渊石勒李寿等兵亦各数十万不等。延及梁陈。盖二百八十余年。无一日非割据世界。若兵饷一有匮乏。计必无取资于敌国之理。故地方之需协与不需协。诚不在守兵之多与不多也。臣则谓今日之可以耗 国家之物力者。经理之。即无一不可益 国家之豫大。如四川一省。通计需饷。岁不过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