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死。则族人为之服齐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虽大夫不降。今令甲无是也。宗妇死。则夫虽母在为之禫。宗子之长子死。为之斩衰三年。今令甲又无是也。此不可行者三也。故吾之谱吾族也。不言宗。非诎吾宗也。悼宗法之不复。而有大不得已者于此也。此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也。抑孔子尝有言曰。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是故义非仁不立也。仁非义不行也。凡为吾父兄子弟者。苟能知仁义尊亲之说。而使内外有别。长幼亲疏有序。有无相赒。吉凶患难相助。伏腊膢蜡祭飨饮食相周旋。如此。则虽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

  补定大宗议 
许三礼

封建废。则宗法格而不行。邓潜谷先生论之详矣。虽然。至今服制丁艰。主承重孙。不犹行古宗法之一事耶。宗法不定。则立祠堂。修宗职。一切事无所统属。惟罗念庵先生变通三说。可谓极善。今议不若以贵贵为定。俾代任宗职。不得委卸。张湛虚先生曰。起于是邦而始爵者。皆自为祖。其嫡继之。亦即为大宗。此大宗之百世不迁者也。观孝经。卿大夫之孝曰。然后能守其宗庙。士之孝曰。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益见宗庙祭祀关乎禄位。则宗法断当以贵贵为定明矣。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一二子孙。其一二子孙。即是祖宗呵护之为大宗。自宜身领宗职。上祀祖先。下芘后昆。而非失之僭。至因禄位而方得祭飨历代先人。更以明国恩而重作忠之感。岂但收合族人厚风俗已哉。若并贵仍论宗派。或尊尊。或长长。如无贵者。照罗说。或尊尊。或长长。或贤贤。随所遇职领荐事焉可也。孟子曰。惟士无田。则亦不祭。三月无君。则皇皇如。此之谓也。

  原姓 
顾炎武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践土之盟。其载书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荀偃之称齐环。卫太子之称郑胜晋午是也。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公子彄公子益师是也。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然则氏之所由兴。其在于卿大夫乎。故曰。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若谥若邑若官为氏。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女子则称姓。古者男女异长。在室也称姓。冠之以序。叔隗季隗之类是也。已嫁也。于国君则称姓。冠之以国。江芋息妫之类是也。于大夫则称姓。冠以大夫之氏。赵姬卢蒲姜之类是也。在彼国之人称之。或冠以所自出之国若氏。骊姬梁嬴之于晋。颜懿姬鬷声姬于齐是也。既卒也称姓。冠之以谥。成风敬嬴之类是也。亦有无谥而仍其在室之称。仲子少姜之类是也。范氏之先。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士会之孥处秦者为刘氏。夫王奔楚为堂溪氏。伍员属其子于齐为王孙氏。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故曰。氏可变也。孟孙氏小宗之别。为子服氏。为南宫氏。叔孙氏小宗之别。为叔仲氏。季孙氏之支子曰季公乌。季公亥。季寤。称季不称孙。故曰。贵贵也。鲁昭公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崔武子欲娶棠姜。东郭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夫崔之与东郭氏异。昭公之与夷昧代远。然同姓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也。故曰姓不变也。是故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亡。而族类乱。作原姓。

  通谱日知录
顾炎武
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书石苞传。曾孙朴没于寇。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如优宠。位至司徒。南史侯瑱传。侯景以瑱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以此殊族而附中国也。晋书孙旗传。旗子弼。及弟子髦辅炎。四人有吏材。称于当世。遂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宏正传。谄附王伟。与周石珍建康之厮隶也为梁制局监降侯景合族。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既贵之后。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李辅国传。宰相李揆。山东甲族。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此以名门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书之以志其非。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考之于史。则惟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比邻而各自为族者甚多。近日南北皆尚通谱。最为滥杂。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谙悉古今者为之考定。岁终以达礼部。而类奏行之。其不请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后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专官。掌之国语。曰使名姓之后。能知上下之神祇。氏姓之所出者为之宗。又曰司商协名姓。春官宗伯。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内宗外宗。今日姓氏昏姻二事。似宜专设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驳曾子固公族议 
徐干学

曾巩作公族议。谓服尽而戚单者。所以节人之常情。而为大宗小宗之数。不可以论帝者之功德。而为广亲亲之法。其言非不考据经传也。然而泥于古矣。古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