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练饷既少有裨益。即盐价亦不至骤昂。惟从前虽有每石六百斤之说。均系私斗私秤。每石加至八九百斤不等。实不均平。现拟仍照原定六百斤为一石之数。颁给官斗。责成斗纪。于售盐时按斗过量。免滋流獘。至严杜偷漏等事。现已设立三连盐票。盖用奉天总督关防。发交局员。无论何项买盐人等。均令到局领票。照数抽厘。方准持票赴滩买盐。并遴派得力员弁。带兵巡查。傥或无票运盐。及盐票相离者。一经查出。即照私盐办理。并令各滩户公举滩长。以便随时验票发盐。及按季将时价公议报官定明。以免任意低昂。藉昭公允。现经拟议章程。派员试办。尚须随时体察情形。酌度定议。应俟办有成数。再行报部查核。以立定章而垂经久。

  长芦盐法议略
王守基

长芦。即沧州也。沧州旧治。去长芦四十里。后移治于此。人遂以为沧州。而莫知长芦之所在矣。五季以来。即于其地设盐司。故直隶之盐以长芦名。 国初巡盐御史衙署。在崇文门外。膺斯任者。并不出京。每年春秋两季。赴芦东巡视。天津设有行馆。而运司分司皆驻沧州。仍其旧也。康熙七年。御史孟戈尔代。巡视芦盐。以远驻京城。鞭长莫及。始请即行馆为衙署。改驻天津。芦盐向设批验二所。北所在天津之小直沽。南所在沧州。自盐场裁并以后。北所掣盐十之七。南所掣盐十之三。运司等官。亦以天津掣盐为便。皆改驻焉。长芦历辽金元皆二十四场。至明隆庆间。因有场无丁。裁为二十场。 国初又裁为十六场。复于雍正十年。裁并为十场。今则兴国富国亦裁并祇存八场曰兴国场。在天津县高家庄。曰富国场。初在静海县咸水沽。今移在天津县租居民房。曰丰财场。在天津县葛沽。曰芦台场。在宝坻县芦台镇。此四场。为天津分司所属。曰越支场。在丰润县宋家营。曰济民场。在滦州柏各庄。曰石碑场。在乐亭县石碑庄。曰归化场。在抚宁县盐务镇。此四场。为蓟永分司所属。曰海丰场。在盐山县羊儿庄。曰严镇场。在沧州同居村。此二场。为沧州分司所属。天津沧州分司今并为一场域虽各有界限。然亦但就其滩池草荡而言。若丁户则分隶于附近各州县。并非一处。有事则聚于场。无事则散于籍。故裁并之利国利民富民阜财海盈海润等场丁。籍隶沧州南皮盐山庆云青县宁河河间交河东光冀州衡水。及山东之海丰乐陵十四州县境内者。久已弃去滩池。不业煎晒。惟户口田产。仍系籍。应纳钱粮。由州县征收。解交运库。归入课奏报。课名目甚繁。有额征边布银六千五百五十四两二钱五厘。前代户。皆按丁征盐。商人纳粟于边。给引报支。是谓边盐。其有场分窵远。盐无商支。堆积消耗。令八百斤折交布三丈二尺。后改征银三钱。是谓布盐。 国初摊丁于地。按亩征银。而边布之名。则仍其旧。额征白盐折价银二千三百六十三两四钱七分九厘。盐砖折价银一百八十五两三钱六分八厘。长芦每年例办内府光禄寺青白盐及各衙门食盐共九十余万斤。内应造砖盐六百六十七块。每块重十五斤。康熙年间将各衙门食盐裁撤。祗贡内府光禄寺青白盐二十万斤。余盐每百斤折银三钱三分三厘。盐砖每块折银二钱八分。解部充饷。额征京山银七百五十二两四钱七分。明代京山顺庆柘城汝宁嘉定新昌太和景宁建德太康阳夏德平荣阳庆云十四藩府。每年各给芦盐若干引。每引折银一两三钱三分三厘。顺治十三年。查出此款。分派各场征解。至盐官俸工役食。及一切办公等项。皆系征之于场。场官历经裁并。康熙七年。又将运司等衙门用项。大加裁减。节省银两。归入课解部。共征节省银二千二百六两零。晒盐则有滩。每亩征银八分九分不等。共征滩价银八百四十二两七钱八分三厘。煎盐则有锅。每面征银二钱三钱不等。共征锅价银五十三两四钱八分八厘。

明季旧制。应纳光禄寺卤水二千四百斤。因无用处。每百斤折银一钱六分。由运司捐解。共银三两四钱八分。京山各藩食盐以外。有赵藩食盐一款。未经摊征。后更名食盐变价。每年在私盐赎变项下拨补。嗣因徒罪以上。归臬司审理。改由运司捐解。共银一百六两六钱四分九厘。此外有 皇盐厂地租银五十八两五钱。白盐厂地租银十五两六钱。 皇盐厂在天津府城北。白盐厂在西沽。皆存积贡盐之所。嗣因废弃不用。附近居民。渐次侵占。修盖房屋。康熙十六年。部札行查。居民情愿输租。应交前数。以上各款。皆谓课。惟地坍涨靡常。故历年升除不一。按近年册报。共征银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三两八钱七分九厘。此十场课之大略也。至若黑土课米银二百十七两八钱六分四厘。原因沿海居民。刮取黑土。煎盐甚易。后沦入海。即舍盐而渔。令认纳课米。现在折银。则由天津同知征收。解归藩库。而于十场无涉焉。十场产盐由煎而成者三。为石碑。为济民。为归化。由晒而成者四。为兴国。为富国。为海丰。为严镇。若丰财越支芦台三场。旧皆半煎半晒。今则芦台如故。而丰财晒。越支煎矣。凡盐出于煎者。其形散。名曰末盐。出于晒者。其形颗。名曰盬盐。周礼所谓盬盐是也。盬盐味稍逊。末盐为上。煎盐之法。秋日刈荡草以煎盐。而藏其灰。至十一月凿海水藏之。待开春晴暖以后。摊灰于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