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援古证今。深防其弊者也。臣曾随僧格林沁在天津军营办理文案。从事年余。又与曾国藩至交。其于此军应办事宜。苟有所见。不敢不一尽其愚。至于曾国荃为人。颇具心计。居家治事。皆有条理。心怀忠义。识解尤绝于人。决非苟贪者。恽世临曾相识京师。并无深交。任湖南。罕与相见。而于曾国荃恽世临办事之才。与派往曾国藩军营之必有所裨益。则亦知之甚明。信之有素。谨就愚见所及。缕晰上陈。臣自知望浅言微。冒昧渎陈。必蒙 严谴。然如臣等辈去一二人。无关 朝廷轻重。而如曾国荃恽世临用之。而必有于 国家。废弃不用。徒为人士所惜。是以愿终言之。至奉 旨协拨直隶军饷。前以直隶全境肃清。粤东军务层见迭出。无凭协拨。今东匪猖獗。直隶筹办防堵。畿辅重地。自与他省协拨不同。臣谨当会商督臣。从此次奉 旨之日起。酌量筹解。以冀仰答 宸。所有密筹大局情形。谨缮折具奏。伏祈  圣鉴训示施行。

  请内外互用疏同治元年   
给事中高延祜

窃维天下之势。以内驭外。内重则势趋于内而政兴。外重则势趋于外而政替。内外轻重之间。人才之聚散系之。即治道之升降因之。不可不慎也。尝考历代盛时。其势皆内重外轻。故外臣内召。号为登仙。我 朝立政用人。内外维均。近因度支不给。京员之禄入无多。办公之饭银亦绌。情随时变。遂有重外轻内之势。以故京员之有才者。皆期外用。外官之有才者。不愿内升。且京官之得保也恒难。外官之得保也恒易。日积月累。才散于外。甚至内外隔绝。内臣罔知外事。外臣罔恤内忧。因循推诿。有由然也。夫奇才不世出。至干事之才。内外交宜者。固未尝乏也。特在内者分任其事而无可自见。在外者独荷其难而得以自效耳。今京职自七品以至五品。得邀外放者。无过府道。然必历岁经年。或由京察。或由截取。皆系循资而得。即如阎敬铭之在户部。亦祇循分供职。若不经奏调。此时应尚滞郎署。而外官一得保举。不数年间。即至两司以及封疆。究其才能卓荦。名望素着。如胡林翼沈葆桢等者。屈指可数。其余亦不过认真办事而已。而其人随保随用。未尝一觐  天颜。则但感大吏之特荐。几忘  皇上之殊恩。且各大臣意识迥别。即使秉公保举。亦未必皆系良才。书曰。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孟子曰。见贤焉然后用之。此言人主用人。当广搜而详察之。不徒寄耳目于人也。近时军务孔亟。各大吏保举之员。自道府以上。不次擢用。并免引 见请 训。所以体恤之者至矣。而于古圣王真知灼见之道。似尚有未尽者。谚云百闻不如一见。不可不核其实也。臣愚以为在外保举各员。若概令其进京察看。未免碎。不如内外互用以试其才。察内之才。就部院大臣之所保者试以外事。钱谷兵刑。皆课绩程功之具。将来勋劳懋着。不妨仍予以内迁。察外之才。就督抚大吏之所保者试以内事。谏垣密院。亦考言询事之资。果其学识兼优。自可徐膺夫疆寄。如此量为变通。人必周知。用不违才。不特内外无偏重之獘。 朝廷亦收得人之效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拟举荐人才疏
吴嘉宾

臣按易曰。涣汗其大号。言王者之号令。如汗出不可反也。礼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言王者之言。其出弥大。众人所共知也。臣窃见本年六月间。  皇上特降谕旨。令各省督抚保举府厅州县属员。嗣因河南巡抚臣杨国桢保举十人。其中又有不堪保举之员。蒙  皇上降旨申饬。并 通谕各督抚保举。毋许冒滥。伏思 国家欲保举得人。尤须慎重保举。  圣训煌煌。本末前后。至为周密。傥各督抚俱知仰体  皇上公听并观之心。仍恪遵  皇上循名责实之义。自能矢公矢慎。无才则不敢谬登荐牍。有才则不敢壅于上闻矣。但臣见近来臣下。确有见识者少。苟且迎合者多。初见  皇上谕令保举。因即轻荐多人。不知精择。如抚臣杨国桢。是其明验。及蒙  训谕申饬。臣料各省闻之。又将避滥举之咎。因而不敢保举一人。甚且以私心揣度  圣意。姑举一二人塞责而已。臣虽不敢谓其皆然。然此实当今臣下之通病也。使其果如臣所料。于诸臣持禄避嫌之计则得矣。其于  圣主勤求治理博访才能之旨。不又归于有名而无实耶。夫求保举而徒得滥举。开侥幸之私门。此一獘也。戒滥举而仅得虚举。格 敷求之明诏。此又一獘也。臣愚以为二者相较。则滥举之獘尚轻。其故何也。督抚保举属员。其权止于一保举耳。是非用舍。断自  圣衷。以实缺之属员。得虚名之保举。纵令闇于知人。所失尚浅。而  皇上实可因所举之贤否。辨督抚之公私。如果所举得人。即加委试。既收此数员才干之用。又可益知该督抚之贤明而信任之。如果所举非人。即加诘责。既去此数员阘之害。又可显见该督抚之偏私而废置之。是则即小以见大。因少以验多。其所以彰我  皇上纲纪四方之效。岂不盛哉。近来各省吏治稍弛。民疲法玩。欲加整顿。则常若乏人。夫求不肖者而厘剔之。则吏畏。又得贤者以振刷之。则吏劝。畏劝兼用。其道乃明。古人有云。拔十得五。言拔十人得收五人之效。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