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奏为遵  旨议覆。并请  钦派大员督办广东厘金。接济浙江安徽江苏三省军饷。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臣维东南寇氛。蔓延日久。皖南池宁二府。十室九空。人争相食。皖北庐凤等处。白骨蔽野。田地荒芜。苏浙两省。蹂躏亦复相类。生民之涂炭深矣。  圣主之忧劳极矣。为封疆将帅者。孰不思扫荡逋寇。一解倒悬。况臣膺兹艰巨。委任尤重。岂敢稍涉推诿。更分畛域。无如贼之占地太广。股数太多。臣之兵饷两绌。才智太短。受  命两年。至今无一兵达于苏境。图皖年余。迄无一旅进攻宁国。分内之事。不克自效。清夜以思。愧悚汗下。至浙江军事。左宗棠苦战衢严。独任其难。臣不克分兵往助。赵景贤困守湖州。坚贞世。臣不克设法往援。徒有兼辖之名。并无统筹之实。前此钦奉正月二十三日  谕旨。仍令臣节制四省。毋许再行固辞。本不敢哓哓渎奏。兹因御史朱潮奏请六七省兵事责成一人。臣既怀大名不祥之惧。弥触隐微抱疚之端。窃计苏杭安徽糜烂若此。以一人而办一省之贼。无论如何大才。如何竭力。但见其不足。不见其有余。况以臣之愚陋。承乏两江。时虞陨越。安能兼顾浙江。安能更及两湖福建。该御史朱潮所奏数省兵事责成一人之处。固无庸议。傥蒙  圣主鉴臣愚悃。并收回节制四省之  命。俾臣专力本职。稍释神魂之震惧。尤感  圣慈之曲尽矣。至朱潮所称四川广东协饷。派大员一人督催馈运等语。其事难以尽行。其议实有可采。上年侍郎宋晋五省会剿一疏。亦系兵饷通筹。与朱潮大致相同。臣查四川内患未平。本省支绌。自难协济外省。即将来蜀贼荡平。尚宜先协云南之饷。不能遽及江浙之远。惟广东最称殷富。财力为东南之冠。其地势亦宜供江浙之饷。天下之大利。除丁漕正赋外。约有四宗。曰海关。曰盐场。曰富户劝捐。曰市镇抽厘。他省或据其一。或据其二三。惟广东兼四者而有之。粤盐一宗。行于江西湖南者。浸灌淮南之引地。占夺江苏之大利。即乐桂埠商孔广缙一户。七八年来拥赀百万。他商之殷实可知。官项之赢余亦可想见。而淮课因之全失。粤课并未稍增。厘金一宗。如佛山韶关肇庆等处。著名繁富。咸丰十年间。巡抚耆龄于韶关后设一新卡。未及一年。收税至五十余万。藩司周起滨议于肇庆府河设卡。每年亦得四十余万。此外巨镇大卡。不一而足。至于海关一宗。粤海税项。远出各口之上。捐输一宗。粤东富室。亦非各省所及。斯中外所共见共闻者。若使经画得宜。但于四宗之中得其一宗。可养数万之兵。剿江浙之贼。溯查庚申五月。臣奏请以江西之厘金。充臣营之军饷。两年以来。臣军赖此无饥溃之虞。似可援以为例。合无仰恳  天恩。采纳朱潮之议。特派二三品卿一人。驰赴广东。驻札韶关。办理通省厘金。专济苏浙安徽三省饷项。乾隆年间。新疆用兵。曾派大学士黄廷桂驻札肃州。综理兵饷。此次江浙军务。较新疆尤为重大。即派六部卿贰。衔 命使粤。专督厘饷。亦不为过。

如蒙 俞允。臣当奏派贤员熟悉厘务者。随同星使前赴粤东设卡抽办。韶关距江西甚近。臣当与该使臣往返函商。务使筹兵筹饷。一气呵成。或绌或赢。随时斟酌。广东官绅有设立私卡者。使臣会同臣处奏参。州县有暗中阻挠者。亦即奏咨参撤。凡厘务所得之饷。先解浙江军营。左宗棠新任浙抚。无尺寸之完土。无涓滴之饷源。蒋益澧等到后。尤觉无米无炊。若以广东厘金济之。则前此奏准协浙月饷十万两。即在其中抵除。其次则解安徽军营。臣处如鲍超一军。欠饷八个半月。曾国荃一军。欠饷九个月。徽州各军。欠七个月有奇。急思早得粤饷。一清积欠。李续宜添募新营。亦当另筹接济。袁甲三久处穷困。亦应量为津贴。方足以驭强将而抚饥军。又其次则解江苏军营。闻上海出款太多。亏累甚巨。镇江扬州两台。亟须另筹协饷。其广东应解红单艇船之费。亦可于此中抵除。由臣咨商韶关使臣。察各军之缓急。定拨解之多寡。其运解之法。或由赣州送至江西转解。或由轮船搭至上海转解。均听韶关使臣察酌办理。其广东本省应用之项。与夫京款协款。该省除正赋外。尚有海关盐务捐输三大宗。尽足以资周转。不许挪移各卡厘金。以清界限。数载以来。部库空虚。从无京饷解军之事。今若  特京卿督办粤厘。则与自京解出者无异。实惠及于士卒。利权操自  朝廷。疆吏守其土地。不得私其货财。于  谕旨挽救积弊之道。或亦不无小补。所有遵  旨议覆缘由。谨缮折具奏。伏乞  圣鉴训示。

  覆陈筹虑兵饷大端疏同治四年     
李鸿章

臣自钦遵  谕旨。函商曾国藩。原拟俟兵饷大端。筹有把握。再行缕晰覆陈。旋准曾国藩咨钞九月十九日覆陈折片。内称河洛现无可剿之贼。淮勇亦无可调之师。李鸿章若果入洛。岂肯撤东路布置已定之兵。挟以西行。坐视山东江苏之糜烂而不顾等语。似属切中事情。曾国藩因业经覆奏。未另与臣覆信。臣再四筹思。彼覆疏中已陈之言。皆臣所欲言而不敢遽言之隐。大局所关。臣未便稍有立异。但不知  批旨如何定见。五中旁皇。瞻前顾后。仍有不能已于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