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f计七则//f

  □酉屇当编审。沈侯正为姑射。念切民瘼。实求苏恤。乃不以灿为不肖。车骑仆仆。往返七千余里。自夏徂秋。三致意焉。先以其所论均丁大旨手录寄商。复遣其仲弟。相偕入晋。以观力行。盟神以经始。坚志以要终。凡四越月而告毕。其间文告之恳挚。综核之周详。则又不止若前之条约焉耳要皆实心谋之匠心出之非父母之谓乎是审也。侯之精明公当。为三晋第一。讴歌溢于邻国。上宪逐以卓斝闻。例以不次擢矣。绎其所论均丁大旨。直透肯綮。所设誓词。悉本性情。堪与版章并垂不朽。搜之笥中。尚存数首。皆念切民瘼者之所宜□也。谨述如左。且亭山人识。

  论丁则
  论升
  论擦
  论开除
  论新收
  论分则
  论地差

  △论丁则

  丁有三门九则名目者。曰上。曰中。曰下。是为三门二门错配。乃成九则即禹贡九赋错法也其制起于下下。额银三钱三分二厘六毫。再则以下配中。增银一则、共银六钱六分五厘二毫。再则以下配上。增银一则。共银九钱九分七厘八毫。下门毕。则中起。中门毕。则上起。以次累加。加至上上而止。
  一则下下三钱三分二厘六毫。
  加一则下中六钱六分五厘二毫
  加二则下上九钱九分七厘八毫。
  加三则中下一两三钱三分四毫。
  加四则中中一两六钱六分三厘。
  加五则中上一两九钱九分五厘六毫。
  加六则上下二两三钱二分八厘二毫。
  加七则上中二两六钱六分八毫。
  加八则上上二两九钱九分三厘四毫。

  △论升

  县中地丁合算除屯杂在外。约银八万四千上下。内地粮约银六万四千。丁差约银二万约计粮银一万□有丁差银三千三百两每粮一石约银一两一钱有奇计粮九斗应派丁一则征银三钱三分有零。审下之法。除力役光丁下下之外有粮九斗之上应升一则。编为下中。有粮二石。再加一则。编为下上以次累加。不但有新增地粮者应升。即在册粮户。有粮多丁轻者亦。应秉公量升

  △论擦

  增粮既升则减粮必擦始称公道但升宜向多。擦宜向少方免缺额之患升则以九斗巳上为准。擦须以一石一斗为准如减粮不及一石一斗者。不在擦例。然在册老丁。先审坐丁过重。贫苦堪怜者亦应量擦

  △论开除

  粮户老而有子。子接父丁不必除也即老而无子。地粮现在。必须亲族承顶不可除也惟逃亡故绝。始议除丁。然遗地原系行犁。必着里甲户长。觅人耕种。方免成荒。耕种之人。自能承粮顶丁。亦断不可即予开除。独是人既故绝。地又久荒。粮累包赔赔粮之外又要赔丁真为苦楚此等荒地应着地少有丁之人将地领去开垦粮并名下丁予豁除若是真正老荒。无人领垦。年年里甲摊赔者。一石四斗以下应将丁除改征地差一石四斗以上。概编下下。葢地差之银。每石止征二钱四分。一石四斗。差银始与下下相同。一石四斗以下。则差银少于丁银故应准地差以恤赔累一石四斗以上。则差银多于下下丁银故仍编下下使无重累也若荒地零星。向俱编丁者。准令并归一、丁名下赔仍公派省除多丁更是仁恤吴?贵提。尤宜行之。 【吴?、贵提、二里名。乃最荒残者。】

  △论新收

  十六岁以上。例必上丁。五年巳来。子侄长成。家家皆有。着令公直户长。开单举报。入册征银但宜则编下下葢此丁不因粮起。是为力役。以小民有身。当为朝廷効力。故令纳银代役力止一身应无轻重一槩下下至公至当其有纔报新丁。即欲收粮名下者。乃是册上粮多之人恐要升则。故尔花分诡寄非系父子应不准行定册之后。明年实征。禀请分粮可也。

  △论分则

  粮户朋名乃是漏丁大弊既有此人。自应编征力役。即使无粮。亦该编征下下。从无准纳半丁之例。二人共粮。系一人脱漏。册中朋名。系下中者宜令分粮领丁一则下下者。亦令分粮。各编一则。其或下中以上者。粮别多少丁领重轻如此。则丁数自多。册报户口增添。始征牧民之善。

  △论地差 【别县民人。来县佃□。名曰寄庄例不编丁。止纳差银】

  每粮九斗。约丁三钱三分。本身光丁。原在粮外。是粮九斗巳上者。该丁下中。该银六钱六分有零矣。若纳地差。止银二钱四分。故假冐寄庄为多审时遇有地差之户必须严审何县人民。令公直递具结状。畧有支吾即行按粮编则。其系有丁之人。又有地差者。乃五年之内。增买地差之产。过入巳名。不便除银。故丁差并列。今既编审。银数无多者。竟与除去。钱数之上。即与升则。则版图□致溷乱也。

  ○誓词 【一焚殿炉。一粘审局】

  □西平阳府知临汾县事沈某。敢
  昭告于城隍之神曰。
  天子不能以一人遍理天下。用是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