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万四千一百八十二。
  黄州今理黄冈县。春秋时邾国之地,今郡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有邾城,史记曰:「黄帝之末孙有陆终者,产六子,第五别为曹姓,历代不绝。至武王代纣之后,封其裔子挟于邾,为诸侯。」即此也。后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为江夏郡。魏亦为重镇。魏文帝黄初中,吴扬声欲猎江北,荆河州刺史满宠度必袭西阳,而为之备,孙权闻之而退。吴后得邾城。孙权赤乌中,使陆逊攻邾,常以三万兵守之。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废衡州。后周又置衡州及黄州。隋初改衡州为黄州;炀帝初州废,置永安郡。大唐为黄州,或为齐安郡。领县三:
    黄冈汉西阳县地。齐曰南安。北齐置巴州。后周置弋州。
    黄陂北齐置南司州,后周置黄州。武湖在县东,宋谢晦为檀道济所攻,败走,被武湖戍主执,即此。
    麻城
  汉阳郡东至江夏大江中流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齐安郡二百三十五里。东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陆郡三百一十里。东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户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今理汉阳县。春秋郧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魏初有之,为重镇。曹公定荆州后,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吴军来攻,不克。后属吴,亦为重镇。孙权嘉禾中,陆逊屯江夏、沔口。晋宋以来,并属江夏郡。后周置复州。隋炀帝初改为沔州,寻改为沔阳郡,则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讨平朱粲,析为沔州,或为汉阳郡。领县二:
    汉阳汉安陆县地。隋初置汉津县,后改为汉阳。有汉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滠水、鲁山。沌音屯。滠音摄。
    川汉安陆县地。后魏为川郡,后废郡为县也。音。
  江夏郡东至浔阳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汉阳郡渡江二里。北至齐安郡二百八十五里。东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汉阳界七里。西北到汉阳北界渡江四里。东北到蕲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户一万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万三千。
  鄂州今理江夏县。自春秋以来皆属楚,有江汉二水。在州西合。秦属南郡。汉高祖置江夏郡。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后汉因之,荆州牧刘表将黄祖守在此。按吴志孙策表曰:「臣到沙羡县祖屯处,破之。」吴分江夏,孙权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孙权尝都之,孙皓又徙都之,常为重镇。孙权甘露初,城武昌,陆逊、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晋伐吴,使王戎袭武昌,胡奋袭江夏。历代亦为兵冲,其地亦曰夏口,东晋孝武时,桓石仁屯守。亦曰鲁口。以对鲁山岸为名也。晋宋并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领郡六,理于此。齐因之,亦为重镇。刘怀珍言于高帝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镇兵。其后梁武帝自襄阳起兵东下,攻围二百余日,方降。梁末,北齐得之,遣慕容俨守。陈霸先将侯瑱攻围六月余,不下。后二国和通,乃归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寻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陈,改置鄂州;炀帝初州废,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萧铣,改为鄂州,或为江夏郡。领县五:
    江夏汉以来沙羡县也。晋武改为沙阳,东晋侨置汝南郡,此为汝南县。有黄鹤山。
    永兴汉鄂县。
    武昌故东鄂也。孙权改为武昌,遂建都于此。东晋时,谢尚、庾翼并屯守于此。有樊山,谢眺诗曰「樊山开广宴」,即此。有峥嵘洲,晋将刘毅破桓玄处。
    蒲圻汉沙羡县地,后置沙州。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军于赤壁,即今县界。并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义阳郡东至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陆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东南到弋阳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汉东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东北到弋阳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东京九百四十二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万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今理义阳县。春秋时申国之地,或曰申国在今南阳郡南阳县。其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二汉为南阳、江夏二郡。魏分南阳置义阳郡。晋宋并因之,宋又置司州。领郡四,理于此。齐并因之。有三关之隘,今义阳县界有故平靖关,其武阳、黄岘二关,在安陆郡应山县界也。北接陈、汝,控带许、洛。宋齐以来,常为边镇。梁曰北司州,后复置司州。梁天监二年,为魏将元英所陷。后魏改为郢州。后周改为申州。隋炀帝改为义州,寻为义阳郡。大唐为申州,或为义阳郡。领县三:
    义阳汉平氏县。有浉水。浉音师。
    罗山汉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