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南境属吴。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后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后,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七,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邵分陕之义。其后割裂不可详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标、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
  江陵郡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阳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远安县界三百五里。东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万七千五十四。
  今之荆州,理于江陵县。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后复故。后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章帝徙巨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为南郡太守。后属吴,麋芳以郡来降,关羽因此遂败。常为重镇。吴师来伐,当阳侯杜元凯向江陵,斩其督伍延。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领郡十九,理于此。东晋以为重镇,桓冲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宋齐并因之。宋领郡十二,齐领郡十。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大将于谨平之。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后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大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领县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县,今县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传所云「沈尹戍奔命于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缢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纪南城,楚渚宫。汉津乡故城在今县东也。
    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
    松滋东晋孝武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峡,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遂为重镇。今县西有废上明城,即冲所筑。亦汉高城县地。有巴山。其乐乡城,即吴陆抗所筑。孱,士连反。
    当阳汉旧县。又汉临沮侯国故城,在今县北。有绿林山,王莽末,贼所起。有漳沮二水,左传曰楚庄王「师于漳澨」,即此也。沮,七余反。澨音筮。
    公安汉作唐县故城在西,亦二汉孱陵县地。后汉末,刘备为荆州牧,镇油口,即此。马头故城在今县西北,陆抗所屯,以御羊祜。陈亦为重镇,及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之。
    长林有章山及云梦泽,郭璞曰:「云梦泽,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为名。即汉华容县。
  夷陵郡东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东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东郡界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万二千六百六十八。
  峡州今理夷陵县。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损一郡,则荆州可忧也。」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为重镇。隋开皇中,伐陈。陈人守荆门、狼尾滩,并宜都县界;安蜀城,夷陵县界也。大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郡城即陆抗攻步阐,拒晋师之垒。以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西通蜀江。领县五:
    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闲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县西有温泉。
    宜都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将作浮桥处,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闲。」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闲,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也。荆门、虎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