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阳。江州。领县九,理浔阳,今郡。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荆河州、领郡,理寿春。北兖州、领郡七,理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理锺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锺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云、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
  广陵郡东至海五百六里。南至丹阳六十三里。西至永阳三百里。北至淮阴三百里。东南到海四百六里,无郡县。西南到历阳三百六十里。西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淮阴郡盐城县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千七百四十九里。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
  今之扬州,理江都、江阳二县。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邗音寒。沟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后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于江都。后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于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后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制。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大唐初为兖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领县七:
    江都秦广陵县。
    江阳高齐曰广陵,隋改之。
    海陵汉旧县。
    高邮汉旧县。
    六合楚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也。汉曰棠邑县。晋安帝置秦郡。北齐置秦州。后周改为方州。有瓜步山、石梁溪。
    扬子
    天长梁于石梁置泾州。
  淮阴郡东至海二百十五里。南至广陵郡三百里。西至临淮郡一百九十里。北至临淮郡涟水县淮水七十五里。东南到广陵郡海陵县八十五里。西南到锺离郡招义县四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淮郡二百六十三里。东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里,去东京千六百六十里。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八,口一十四万二千九十。
  楚州今理山阳县。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隗,午最反。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及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鳖,田稻丰饶。其后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后入后魏。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大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领县五:
    山阳汉射阳县地。晋立山阳郡。或云:汉吴王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于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
    盐城汉盐渎县。晋安帝更名为盐城。
    盱眙秦东阳县城在县东,陈婴为东阳令史,即此。项羽立楚怀王,都盱眙。至汉,以为县。晋安帝立盱眙郡。有都梁山。宋文帝时,后魏太武帝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即今县城。
    淮阴
    安宜汉平安县地。魏邓艾筑石鳖城,在今县西八十里,以营田也。
  锺离郡东至淮阴郡四百二十里。南至庐江郡三百三十里。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北至临淮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永阳郡二百二十六里。西南到寿春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东北到临淮郡二百一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去东京千三百一十三里。户二万五百五十三,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今理锺离县。春秋末锺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于涂山,即其地也。今锺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涂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于锺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锺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锺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锺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理于此。亦为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