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祭酒孙钦等议:「按春秋之义,五等诸侯卒葬皆称公,乃与王者之后宋公同号,然臣子褒崇其君父。以此言之,中常侍大长秋特进君侯,诞育太皇,笃生武王,奄有四方,其功德之号,莫过太王。今迎神主,宜乘王车,又宜先遣使者上谥号为『太王』。」于是汉帝追谥为「太王」。及受禅,追尊太王为「太皇帝」,考武王为「武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
  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司空陈群等议以为:「周武追尊太王、王季、文王皆为王,是时周天子以王为号,追尊即同,故谓不以卑临尊也。魏以皇帝为号,今追号皇高祖中常侍大长秋特进君为王,乃以卑临尊也。故汉祖尊其父为上皇,自是后以诸侯为帝者,皆尊其父为皇也。大长秋特进君宜号商皇,载主宜以金根车,可遣大鸿胪持节,乘大使车,从驺骑,奉印绶,即邺庙以太牢告祠。」从之。
  又诏曰:「盖闻尊严祖考,所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克昌王业,而诗书之义,追尊稷契。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高皇之父处士君,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以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以下会议号谥。」
  侍中刘晔议:「周王所以后稷为祖者,以其唐之诸侯,佐尧有大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而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晔思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
  侍中缪袭议以为:「元者一也,首也,气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仲尼作春秋,以统三正。又谥法曰:『行义悦人曰元,尊仁贵德曰元。』处士君宜追加谥号曰『元皇』。」
  太傅锺繇议:「按礼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乃唐尧之所以敦叙于九族也。其礼上杀于五,非不孝敬于祖也;下杀于五,非不慈爱于其孙也;旁杀于五,非不笃友于昆弟也。故为族属,以礼杀之。处士君其数在六,于属已尽,其庙当毁,其主当迁。今若追崇帝王之号,天下素不闻其受命之符,则是武皇帝栉风沐雨、勤劳天下为非功也。推以人情,普天率土不袭此议,处士君明神不安此礼。今诸博士以礼断之,其议可从。」诏从之。
  晋武帝受禅后,泰始元年,追尊皇祖宣王曰「宣皇帝」,伯考景王曰「景皇帝」,皇考文王曰「文皇帝」,宣王妃张氏为「宣穆皇后」,尊太妃王氏为「皇太后」。
  宋武帝受禅,追尊皇考为「孝穆皇帝」,皇妣为「孝穆皇后」。策曰:「维永初元年七月,皇帝谨遣某官某,奉策上皇考尊号曰『孝穆皇帝』。仰惟圣灵,邈焉阻远。昔有周丕崇,祚兴昌季,其在魏晋,亦申情礼,所以聿追来孝,所因者本。谨稽式上代,考诸令准,称谓既极,情典攸遂。所以仰顺天人,俯穆率土,在心远慕,庶云有慰。」追尊先后策曰:「维年月朔,皇帝谨遣某官某,奉策上皇妣尊号曰『孝穆皇后』。伏惟皇妣,资坤厚之性,体母仪之德,等美姜嫄,齐列任姒,训穆中闺,化流自远,膺历运期,飨兹天位。谨依前典,敬奉大礼,仰慕圣善之爱,俯增蓼莪之思。」
  齐高帝受禅,追尊皇考曰「宣皇帝」,皇妣曰「孝皇后」。
  梁武帝受禅,追尊考曰「文皇帝」,妣曰「献皇后」。
  陈武帝受禅,追尊考曰「景皇帝」,妣董氏曰「安皇后」。
  后魏道武帝称尊号后,追尊远祖二十余代,皆称皇帝,则历代未闻也。不复更载谥号焉。
  北齐文宣帝受东魏禅,追尊祖为「文穆皇帝」,妣为「文穆皇后」,考为「献武皇帝」,兄为「文襄皇帝」,母为「皇太后」。
  后周闵帝受西魏禅,称天王,追尊考曰「文王」。后其弟明帝立,称帝号,追尊文王曰「文皇帝」。后其弟武帝立,追尊曰「德皇帝」。
  隋文帝受禅,追尊考曰「武元皇帝」,妣曰「元明皇后」。
  大唐武德元年五月,追谥高祖为「宣简公」,曾祖为「懿王」,祖为「景皇帝」,父为「元皇帝。」天宝二年三月,追尊咎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仍各立庙,每岁四孟月享祭。至宝应中,礼仪使杜鸿渐请停四时献享。
    天子崇所生母追崇同○东晋 宋
  东晋孝武帝太元中,崇进所生母李氏为皇太妃。徐邈与范宁书,访其事。宁答谓:「子不得爵命母。妃是太子妇号,必也正名,宁可以称母也?」邈重与宁书曰:「礼,天子之妃曰后,关雎称后妃之德,妃后之名,可谓大同,所以宪章皇极礼崇物备者,在于此也。故太后之号定于前朝,而当今所率由也。若必欲服章同于后,而名号异于妃,则可因夫人之称,而加皇太以明尊。虽一理,然于文物之章,犹未尽崇高之极,此又今之所疑,不得可行也。足下嫌太子妻称妃,然古无此称,出于后代。今有皇太之别,是可论处邪?」宁又答曰:「按公羊传『母以子贵』,当以此义为允。礼有君之母非夫人者,以此推之,王者之母亦何必皆后乎?所为尊母,非便极尊号也。并后匹嫡,讥存春秋。谓议称皇太夫人,下皇后一等,位比三公,此君母之极号也。称夫人,则先后之臣也。加皇太,则至尊之母也。皇,君之谓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