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一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本志。
  文帝时,尝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工部尚书苏孝慈以为官人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从之。公卿以下又给职田各有差。本志。
  义宁二年,唐王为相国,罢外官给禄,每十斛给地二十亩。
  大唐武德中,外官无禄。
  贞观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给禄。其后遂定给禄俸之制:以民地租充之。京官正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从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七石。从八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石。从九品,五十二石。诸给禄者,三师、三公及太子三师、三少,若在京国诸司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并左右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并依官给。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凡京文武官每岁给禄,总一十五万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二斗。自至德之后不给。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准官皆降京官一等给。其文武官在京长上者则不降。诸给禄应降等者,正从一品各以五十石为一等,二品三品皆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皆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皆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皆以二石五斗为一等。其俸钱之制,京司诸官初置公廨,令行署及番官兴易,以充其俸。
  贞观十二年,罢公廨,置胥士七千人,取诸州上户为之。准防合例而收其课,三岁一更,计员少多而分给焉。
  贞观十五年,以府库尚虚,敕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给钱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令回易纳利,以充官人俸。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曰:「为理之本,在于择人,不正其源,遂差千里。往古明经拜职,或四科辟召,必择器任使,量才命官。然则市井子孙,不居官吏。国家制令,宪章三代,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陛下近许诸司令史捉公廨本钱,诸司取此色人,号为捉钱令史。不简性识,宁论书艺,但令身能贾贩,家足赀财,录牒吏部,即依补拟。大率人捉五十贯以下,四十贯以上,任居市肆,恣其贩易,每月纳利四千,一年凡输五万,送利不违,年满授职。然有国家者常笑汉代卖官,今开此路,颇类于彼。在京七十余司,相率司别九人,更一二载后,年别即有六百余人输利受职。伏以陛下理致升平,任贤为政,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皆策同片玉,经若悬河,守先圣之格言,慕昔贤之廉耻,拔十取五,量能授官,然犯禁违公,辄罹刑法。况乎捉钱令史,专主贾贩,志意分毫之末,耳目廛肆之闲,输钱于官,以获品秩,荏苒年岁,国家能不使用之乎?此人习与性成,惯于求利,苟得无耻,岂蹈廉隅,使其居职,何向而可。将来之弊,宜绝本源。臣每周游之闲,为国视听,京师庶僚,爰及外官,异口同词,咸言不便。」太宗纳之,停诸司捉钱,依旧本府给月俸。
  二十一年,复依故制置公廨,给钱为之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职,贾易收息,以充官俸。
  永徽元年,悉废胥士等,更以诸州租庸脚直充之。其后又令薄赋百姓一年税钱,依旧令高户及典正等掌之,每月收息,以充官俸。其后又以税钱为之,而罢其息利。
  凡京文武正官每岁供给俸食等钱,并防合、庶仆及杂钱等。总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贯。员外官不在此数。外官则以公廨田收及息钱等,常食公用之外,分充月料,先以长官定数,其州县少尹、长史、司马及丞,各减长官之半。尹、大都督府长史、副都督、别驾及判司准二佐,以职田数为加减。其参军及博士减判司、主簿县尉减县丞各三分之一。谓内外员外官同正员者,禄料赐会食料一事以上,并同正员。其不同正员者,禄赐食料亦同正员,余各给半。职田并不给。自干元之后,以常赋不给,内外官俸禄各减其半。内供奉及里行不带本官者,禄俸食料防合庶仆一事以上,并同正官。带官者,听从多处给。若带外官者,依京官给。食料赐会与京官同。诸检校及判、试、知等官不带内外官者,料度一事以上,准员外官同正员例给。若检校及判、试、知处正官见阙者,兼给杂用。其职田不应入正官者,亦给。其侍御史殿中及监察御史知试并同内供奉里行例。
  仪凤二年制,内外官俸食、防合、邑士、白直等,宜令王公以下,率口出钱以充给焉。
  调露元年九月,职事五品以上,准旧给仗身。
  武太后光宅元年九月,以京官八品九品俸料授薄,诸八品每年给庶仆三人,九品二人。
  又有亲事、帐内,六品七品子为亲事,八品九品子为帐内,限年十八以上,举诸州共率万人为之。凡王公以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