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锦按:各本均作「十七」。宋书周朗传作「十八」。
「每在三年之内各举一人」。案:「三」北齐书作「二」。  锦按:各本均讹「三」。北齐书孝昭纪、北史齐本纪中作「二」。
「后周宣帝大成元年诏州郡举经明行修者上州上郡岁一人」。案:册府元龟作「上州上郡岁三人下州下郡岁一人」,与此异。
  锦按:周书宣帝纪作「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下郡三岁一人」,与册府元龟卷六三九又异。当以周书为正。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六月高祖崩,宣帝即位,此诏颁于八月。翌年春正月始改元大成。通典系此诏于大成元年,不确。册府元龟诏上冠以「宣政元年八月」,是。
    卷十五选举三
「李元瓘上言生徒教业必事资经远则斯道不坠」。刊本「徒」讹「人」,据册府元龟改。
  锦按:「瓘」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璀」,王吴本、殿本、局本及唐会要卷七五、册府元龟卷六三九作「瓘」。「生徒」各本均作「生人」,唐会要、册府元龟作「生徒」。作「生人」亦通,「生人」即「生民」,通典讳「民」。
「每经帖十取通六以上免试经策十条」。刊本脱「通」字,据册府元龟增。  锦按:各本均脱「通」,当据唐会要卷七五、册府元龟卷六三九补。
「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闲惟开一行」。刊本「惟开」二字互倒,据册府元龟改。  锦按:各本均作「中闲开唯一行」,亦通。
「试说文字林凡十帖口试无常限」。案:册府元龟无「口」字。  锦按:各本均有「口」。册府元龟卷六四0无「口」字。
「自武德以来明经惟有丙丁第进士惟乙科而已」。刊本脱「丙」字,据册府元龟增。  锦按:通典各本均无「丙」,册府元龟卷六四0有「丙」。
「置十铨试人注魏明帝尝卒至尚书省陈矫跪问曰陛下欲何之」。刊本「跪」讹「诡」,据唐书改。
  锦按:北宋本及唐会要卷七四、册府元龟卷六三0均作「跪」。
    卷十七选举五
「唐刘祥道奏稽古之业虽则难成斗筲之材伤于易进」。刊本「则」讹「信」,据唐书改。
  锦按:旧唐书刘祥道传「信」作「则」,「成」作「知」,「伤于」作「何其」,册府元龟卷四七三「信」作「尚」,「成」作「知」,「伤于」作「何期」,均与通典异,各仍其旧为宜。
「其行署等私犯下第公坐下下虽经赦降情状可责者亦量配三司」。案:唐书作「其行署私犯公坐情状可责者虽经赦降亦量配三司」。与此异。
  锦按:旧唐书刘祥道传、册府元龟卷四七三均无「下第」及「下下」。
「干封八年上列侍臣责以不进贤良」。案:别本「八」作「二」。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八」。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及唐会要卷五二、册府元龟卷六七、通鉴卷二0一均作「二」,应据改。
「张九龄上书其余县令以下固不可胜言」。刊本脱「可」字,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脱「可」。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及曲江集卷一六、文苑英华卷六七六均有「可」。
「天下虽广朝廷虽众士之明贤诚可知也」。刊本「明」讹「名」,据监本改。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殿本、局本及文苑英华卷六七六均作「名」,明刻本作「明」,俱通。
「彼身言及书岂可同为铨序哉」。刊本「彼」讹「比」,据监本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比」。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彼」。
    卷十八选举六
「评曰昔者唐虞皆访于众」。刊本「者」讹「有」,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有」。然「者」亦非杜氏之旧,应据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改「在」。
    卷十九职官一
「弃作后稷」。刊本脱「作」字,据汉书增。
  锦按:各本均脱「作」,当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补。
「五监」注「少府将作国子军器都水」。刊本「子」讹「予」,今改。  锦按:殿本讹「予」,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均作「子」。
「官数唐六十员」。一本下有「虞十六员」四字。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均有「虞六十员」四字,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应补。「六十」考证倒误。
    卷二十职官二
「三老五更昔三代所增也」。案:「昔」监本作「者」。  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作「昔」。明刻本作「者」。
「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注「魏武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浃背」。刊本「浃」讹「洽」,据别本改。
  锦按:「洽」字不误,各本均作「洽」。说文:「洽,沾也。」
「晋初置三上公」注「惠帝天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刊本「天」讹「大」,据晋书改。
  锦按:各本皆作「大安」,应据晋书惠帝纪改「太安」。考证谓作「天安」,误。
    卷二十一职官三
「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