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郎中同 【凡内外官之政绩所历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于解由据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又会历任铨头而书于行止簿以资考功过章宗泰和四年定考课法准唐令作四善十七最之制而迁叙之】

  元

  元吏部尚书三人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格勋寺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书三人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人七年始专立吏部尚书一人八年仍为吏礼部尚书一人十三年又专立吏部尚书增至七人十九年减为二人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人遂为定制 【皇庆延佑中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泰定帝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御史韩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于法不可用诏从之】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中统元年设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侍郎仍二人五年又合为吏礼部侍郎一人七年专立吏部侍郎一人八年仍合为吏礼部侍郎一人十三年专立吏部侍郎三人十九年定侍郎为一人遂为永制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中统元年设左三部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五年合为吏礼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七年专置吏部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十三年员外郎置四人十九年裁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二十三年定郎中员外郎各二人遂为永制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元初无是职顺帝至正元年巴延等奏请置吏部考功郎官诏从之

  明

  明吏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洪武元年始设六部部设尚书隶中书省六年部设尚书二人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一人而吏部视五部为特重 【明制吏部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不轻制授信任特专宣宗宣德中蹇义为吏部尚书有除官不得善地诉其不公者帝皆斥之王翱为吏部尚书严考察公铨注抑奔竞社请寄一时任使并称得人上进退大臣时召翱面询可否宪宗成化中李裕拜冢宰裕感上知遇精白思报每大选先二日于后堂设一木榻上书皇天鉴之与二侍郎傍坐文选司官前立以缺员与选人一一第资格可否注牍至期引奏填牓更无舛错故庶官皆得其人孝宗弘治中召王恕拜吏部尚书言官谓恕老而贤不当劳以繁剧宜用之内阁备顾问帝曰朕用蹇义王直故事官恕吏部谋议无所不听从何必内阁恕在吏部访海内之士随器荐用马文升迁冢宰明年当大计帝面论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阶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世宗嘉靖中唐龙为吏部尚书兼论资望殊劳异能疏远必用中才不得越次以进有所用舍聚同僚共谋众议合然后署疏以请】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惠帝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永乐时悉复旧制 【吏部侍郎为重任嘉靖时侍郎缺出廷臣以应补者上帝不用谕欲得老成持法者以南京兵部侍郎欧阳铎上乃用之铎佐吏部不携家曰吾敢家此官哉】  文选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洪武二十九年置文选郎官即前代之吏部郎中也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凡选法有六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之 主事一人职掌与郎中员外郎同 【按各部郎官终明之世增省不一兹特载其初设者明制选郎职任最重英宗大顺中黄孔昭为都水员外郎郎署无故例不得改调以孔昭贤特奏改文选郎中孔昭持法最慎汲汲以人才为虑凡询访有所得必书于册往往随地量才各得其用嘉靖中屠楷历文选郎中凡职官繁简人才贤不肖咸书之于册以高下其任先节行后才艺抑奔竞奖廉能每注选因才授职权势请托抗论不从侍郎霍韬见其自任始不能平久而益信且服之及出部遗以所服寓传衣之意侍郎张邦奇署部事楷久任当迁邦奇奏留之曰四十年来无此文选云】  验封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验封即古司封之职掌封爵袭荫褒赠吏算之事 稽勋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稽勋即古司勋之职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官吏考课之事 南京吏部尚书一人 【自成祖初建北京分置六部及定都后以南京官属移之北仁宗洪熙元年复置六部官属于南京其时或称行在以别南京或去行在字加南京字以别北京说在尚书省篇】  右侍郎一人侍郎自弘治后始专设右神宗万历三年俱革十一年复设熹宗天启中每部添设侍郎一人庄烈帝又除之 文选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验封郎中一人 稽勋郎中一人 考功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凡南京官六年考察考功掌之不由北吏部

  △户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度支郎中 员外郎 金部郎中 员外郎 仓部郎中 员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辽

  金

  明

  唐

  唐制户部尚书一人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赋贡之差以佐邦治 【元宗开元以后赋法渐坏代宗广德中始以亩定税敛以夏秋德宗建中时杨炎作两税法置两税司以总之复遣黜陟使按比诸道已改贞观时租庸调之法矣】  侍郎二人为尚书之贰 郎中二人 员外郎二人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