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皆正八品流官子孙荫叙并依旧制愿试中选者优升一等在官未入流品愿试者听若中选之人己有九品上资级加一等注授若无品级止依试例从优铨注其三试各定日期所在官司迟悞者论罪 【乡试八月二十日第一场二十三日第二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同二十六日第三场止汉人南人会试省部于次年二月初一日试第一场初三日第二场初五日第三场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试官二员监察御史二员读卷官二员入殿廷考试每举子一名怯辪歹一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等试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 选考试监试等官 【行省与宣慰司及腹里各路有行台及廉访司处与台宪官一同商议选差上都大都从省部选差在内监察御史在外廉访司官一员监视每处差考试官同考试官各二员并于见任并在闲有德望文学常选官内选差封弥官誊录官各一员于廉干文资正官选充凡誊录试卷并行移文字皆用朱书省部会试都省选委知贡举同知贡举官各一员考试官四员监察御史二员封弥誊录对读监门等官各一员】 其试选合格人数视都省大小有差 【乡试行省十一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又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及直隶省部之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凡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蒙古取七十五人大都十五上都六河东五真定等五东平等五山东四辽阳五河南五陕西五甘肃三岭北三江浙五江西三湖广三四川一云南一征东一色目人取七十五人大都十上都四河东四东平等四山东五真定等五河南五四川三甘肃二陕西三岭北二辽阳二云南二征东一湖广七江浙十江西六汉人取七十五人大都十上都四真定等十一东平等九山东七河东七河南九四川五云南二甘肃二岭北一陕西五辽阳二征东一南人取七十五人湖广十八江浙二十八江西二十二河南七】

  延佑二年三月始开科左右榜凡五十六人文宗天历间至九十七人顺帝元统初增名额及百人至元初从彻尔特穆儿之议诏罢科举参政许有壬争之不得至六年复之仍稍变程序 【减蒙古色目人明经二条增本经义易汉人南人第一场四书疑一道为本经疑增第二场古赋外于诏诰章表内又科一道】 至二十五年兵兴多阻其乡试者惟燕南河南山东陕西河东数路而巳乃倍增乡贡之额所放进士复优其品秩焉 【第一甲授承直郎第二甲承务郎第三甲从仕郎】

  元选法从七品以下属吏部正七品以上属中书三品以上非有司所与夺由中书取进止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中书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宝二品以上用玉宝有特旨者有诰词凡诸王分地与所受汤沐邑得自举其人以闻 【各投下总管府长官不迁外其所属州县长官于本投下分到城邑迁转】 凡路府州县除达噜噶齐外长官并选用汉人佐贰官以色目汉人并用文武散官降职事官二等蒙古色目初授散官或降职事虽不降必俟官资合转然后升职汉人初授官不及职再授则降职授官又覃官或准实授或普减资升等或内升等或外减资或外减内不减皆谓之恩数台官于省部选人则与省官议省官于台宪选人则与台官议凡选人解由到部即行照勘合得七品者呈省从七以下本部注拟其余流外人员不拘多寡并以一月铨注一次凡迁叙随朝以三十月为满在外以三周岁为满钱谷官以得代为满出职职官转补与职官同

  成宗元贞元年命中书振理选法先是至元十九年御史中丞崔彧言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必有偏徇之弊宜听本台选择至是省臣言枢密院御史台例应奏举官属其余诸司不宜奏请今皆请之非便因诏自后诸司无得奏举官属专令中书奏拟至大德七年又诏诸司举用人员并经中书省毋得擅奏又以翰林院国子学官员文翰师儒难同常调须求资格相应之人不得预保十一年武帝即位八月中书省臣言内降旨与官者八百八十余人己除三百未议者犹五百请自今越奏者勿与又御史台臣言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得自选官具有成宪今监察御史廉访司官非本台公选而从诸臣所请自内降旨非祖宗成法帝俱纳之九月中书省臣言内外选法向者遵世祖成制两宫近侍铨叙惟上所命比有应入常调者夤缘骤迁其己仕废黜及未尝入仕者亦复自内降旨臣等先经奏禁而内旨所降复有百余整饬实难自今铨请如前制非由中书议者毋得越奏

  仁宗皇庆元年省臣言今春以内降旨除官千余人其欺伪岂能悉知且乱选法乃诏凡内降旨勿行

  文宗至顺二年监察御史陈思谦言入仕之门太多黜陟之法太简州郡之任太淹朝省之除太速欲设三策以救四弊一至元三十年以后增设衙门冗滥不急者从实减并其外有选法者并入中书二参酌古制设辟举之科令三品以下各举所知得才则赏失实则罚三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盖使外职识朝廷治体内官知民间利病今后历县尹有能声善政者授郎官御史历郡守有奇才异绩者任宪使尚书其余各验资品通选在内者不得三考连任京官在外者须两任乃迁内职绩非出类守不败官者则循以年劳处以常调凡朝缺官员须二十月之上方许迁除帝可其奏命中书议行之至顺帝元统元年命台宪部官各举才堪守令者一人至正八年诏京官三品以上岁举守令一人守令到任三月亦举一人自代十二年诏随朝一品职事及省台院部诸正官各举循良才干智勇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