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必经本会所调查各府州县寺院之宗派、院址、财产及住院僧侣一切状况,每年分春秋两次编成表册,存储本会,以备稽查,以一分呈送学务公所存案。呈经提学使核准立案,并准用钤记,以资信守。
  

  一级目录:学科·卷五十一·专门
  二级目录:
  卷五十一专门
  高等学堂初,巡抚邓华熙应诏陈言,请令各直省建设二等学堂,时京师、上海已设大学,由户部拨款充费并钦派大臣管理,是为头等学堂。总理衙门奏准通行,因就敬敷书院屋宇开办,并将书院书籍、产业、经费归并,名曰求是学堂,于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开学,是为皖省兴学之始。二十七年三月,学堂届毕业之期,经巡抚王之春考验,取英文、法文学生十三名,奏奖监生及八品翻译官,保升教习,官阶有差,一切均照原奏章程办理。是年十月,遵旨查照山东办法,改求是学堂为大学堂,委藩臬两司总办,饬各属选生申送,县各二名,合共百人,为住堂正额。另设附课生一百二十名,以原在求是学堂肄业者充之,作为师范生。越明年,奉颁奏定章程,更定高等学堂名称,并就府学东偏老敬敷书院旧址别建校舍,以冀规模完备。三十一年正月迁入新堂,另派专员监督,扩学额二百四十名,续又推广至三百名。就中附设客籍学额五十名,毕业后一律给凭,惟不得占本省考送出洋之额,经巡抚聂缉规奏咨立案。高等学生应由中学毕业推升,开办之始,中学毕业者尚无其人,仅甄留前在大学堂肄业各生及考选中国经史文学具有根柢者入堂,学生学资势难一致,故班次之编定、学科之教授数经变更。三十二年,监督严复到堂,比照各省高等学堂成案,改为高等预科,择其年龄较长或在堂已久或程度较深者别为一班,补习中学各科,期以一年毕业。又以本省师范学堂尚未开办,各属需教才甚急,因于补习班添授教育诸学以应师范之选。其预科学生,则编为甲、乙、丙、丁、戊五班。三十三年,复于预科中挑习师范一班,并添招预科六班,合前共为十班。三十四年停止招考预科,拟开本科,以各属申送中学毕业生升学程度间有未合,特设补习一班,经提学使详定,补习三学期及四学期不等。而新添之戊、己、庚、辛、壬、癸六班中,人数太少,遂将壬、癸两班裁并。宣统元年始办本科一班,仅十二人。统计高等学堂学生,前后组织师范生凡二班,预科凡八班,补习科一班,本科一班。师范生均已毕业出堂,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一班六十三人,三十三年毕业一班四十一人。预科毕业者计共甲、乙、丙、丁四班,三十三年甲班毕业二十六名,三十四年毕业乙班二十五名,丙班三十五名,宣统元年丁班毕业三十五名。补习班亦经先后毕业。现在堂者,除本科一班外,仅预科之戊、己、庚、辛四班,凡一百七十余名。本科按定章第一类学科教授,预科按照中学学科第四、五年程度教授。常年经费预算须五万两有奇,支应、牙厘两局筹拨之款约居半数,余则取给于州租、典息、房租本堂资产。暨学费焉。
  附:理化专修科
  理化专修科,由提学使沈曾植于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开办。先是提学使以各属学堂虽设而学科或不完备,至理化、博物教员尤为难得,因就省垣创设师范传习所,招生百人,分两班教授,于理化、博物,使各习一科。教授时间特为加多,阅六月毕业,遂改为理化科,招生走读,额设百名,以养成高等小学及中学二、三年级理科教员,兼为高等理化及工艺之预备为宗旨。课程以物理、化学、算学为主,博物、图书、体操附之。每日功课五点钟,一年毕业。开办之始,归学司直辖,只委庶务、支应各一员驻堂照料,旋以堂内事繁,另委监督一员以专责成,常年经费概由学务公所筹给。宣统元年三月,两班学生毕业,经署学司吴同甲分派各属充当教员,遂停办焉。
  法政学堂
  安徽法政学堂,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扩张于三十四年七月。初,巡抚聂缉规曾以院司月课候补人员膏奖移设课吏馆,以造就已仕人材。行之数年,学部有设法政学堂之议,由政务处咨行到皖,遵经巡抚恩铭裁撤课吏馆,另就省垣择地建堂,奏明开办。时《京师法政学堂章程》犹未颁行,课程仅照大学堂法律门及日本法政速成科酌定,考取候补正、佐人员六十名予以津贴,以藩、学、臬三司为总办。三十三年九月,宪政编查馆奏请饬下各省凡非正途出身学堂毕业之捐纳、保举初任道府牧令、丞倅、佐贰各员,一律入堂肄业。三十四年正月,宪政馆复会同吏部奏准切实考验外官办法,咨院行司核议,饬将法政学堂大加扩充,当由藩、学、臬三司拟议具详,以新班之月选分发到省人员及旧班之考列三、四等者,均入学堂肄业,概不贴费。其原有各学员,即于是年六月毕业出堂。遂于下学期重定章程,推广办法,添筑校舍,官、绅并录,编设预科、正科、别科及讲习科、简易科。正科、别科以造就完全法政人才为主旨,讲习、简易二科则在造就从政之材以应急需。预科学生以年在十六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具有中学毕业程度,经本学堂考取者充之,每年以招足一百二十名为定额,每人每月须缴学费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