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阴 颍阳 清邱 颍上 下蔡)
淮阳郡十县(宛邱 西华 晁水 扶乐 太康 鹿邑 项城 南顿 晁 阳)
淮安郡七县(比阳 平氏 真昌 颢冈 临舞 慈邱 桐柏)
氵育阳郡三县(武川 向城 方城)
弘农郡四县(弘农 卢氏 长泉 朱阳)
舂陵郡六县(枣阳 舂阳 清潭 湖阳 土马 蔡阳)
襄城郡八县(承休 梁 郏城 阳翟 汝源 汝南 鲁 城)
南阳郡八县(穰 新野 南阳 课阳 顺阳 冠军 菊潭 新城)
汉东郡八县(随 土山 唐城 安贵 顺义 平林 上明 光化)
淅阳郡七县(南乡 内乡 丹水 武当 均阳 安福 郧乡)
▲唐时为州十八县一百二十五
河南府二十县 陕州六县 虢州六县 汝州七县 郑州七县 汴州六县 宋州八县 单州四县 亳州七县 曹州五县 许州九县 陈州六县 颍州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七县 邓州六县 均州三县 随州四县
▲宋时为州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七
河南府十九县 陕州八县 虢州四县 汝州六县 郑州五县 开封府十六县应天府七县 单州四县 拱州二县 亳州七县 曹州四县广济军一县 许州七县陈州五县 颍川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五县邓州五县 均州二县 襄阳府六县随州四县 枣阳军一县 光化军一县
河南府(凡河北诸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今治河南、洛阳二县),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郏辱阝。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郏辱阝,陌名。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周灵王时,、雒斗,毁王宫,则《左传》齐庄公遣师城郏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水本涧水,自後遂更名矣。经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水东卜,亦吉,迁殷顽民居之(孔安国云:“将定下都,迁殷人,故并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王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阳之城东三十馀里故城是,则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总号,故《左氏传》曰:“苌弘云,西王天弃之,东王必大克。”时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至孝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惠公,乃封少子於巩,号东周惠公(按此时又别称东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东、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则王城也)。初平王时,雒邑与宗周(宗周,镐京也)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复为千里。後为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巳(河南、洛阳、新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阳,南自伊阙、缑氏,东得巩县,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後汉改为河南尹(领县二十),兼置司隶(领郡七,理於此)。魏、晋郡因之,兼置司州(领县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至东、西魏,分有其地。北齐为洛州(石季龙已为洛州,至齐又改名焉),齐灭,属後周(当东、西魏及齐、周之时,二境交争,攻战边镇,俱在於此)。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豫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後魏、隋至唐,并为帝都(周谓平王以下,汉为後汉,晋谓西晋也)。今号为东京,後改号东都(按故都城,目周氏至太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即隋炀帝大业元年所筑)。属河南道。领县二十(河南、洛阳、偃师、陆浑、伊阙、新安、巩、缑氏、阳城、登封、寿安、密、河清、渑池、福昌、长水、永宁、颍阳、伊阳、王屋)。汉乾中,置望陵县。周显德中,废阳城县。宋乾德初,废望陵。景德四年,升永安镇为县。属京西路,号西京。熙宁後,以王屋县隶孟州;伊阙、缑氏二县,并省为镇。建炎後,没於金。绍兴间讲和,归我河南地,遣使者祀陵寝。既而金复取河南。金改永安为芝田县,以密县属郑州,永宁县为嵩州,改寿安县为宜阳县,伊阳县为嵩州,清河县为孟津县,又升龙开、小水、福昌三镇并为县。贡密、蜡、器。领县十九,治河南、洛阳。河南(古郏辱阝地,是为王城。後汉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洛、伊、三水。有城山,水所出。有金墉城)洛阳(古成周地。有邙山。东北有孟津,武王会诸侯处。有後汉明、章二帝陵)永安(本永安镇,宋以陵寝所在,升为县)登封(唐县。有中岳嵩高山、少室山。有鬼谷、颍川、测景台、石羊关)寿安(隋县。有水。又有九曲城,高齐置以备周)伊阙(古戎蛮子国,隋县。有陆浑山,伊水所出;伊阙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