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若为礼仪使,枢密副使张旻为卤簿使,曹利用为桥道顿递使。又以旦为天书仪卫使,钦若为同仪卫使,兵部尚书、参政事丁谓为仪卫副使,尚书右丞赵安仁为扶侍使。又以谓为修奉宝册使、恭上宝册参详仪制使,户部侍郎林特为修奉宝册副使,翰林学士陈彭年为参详仪制副使。七月,命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任中正勾当南郊桥道司事。九月,彭年参知政事,为天书仪卫副使、参详仪制修奉宝册使,秘书监、知礼仪院杨亿为参详仪制副使。
天禧三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向敏中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晁迥为礼仪使,枢密直学士王(晓)[曙]为卤簿使,翰林学士钱惟演为仪仗使,给事中、权知开封府马元方为桥道顿递使。仍命敏中兼天书仪卫使,宰臣寇准同仪卫使,参

知政事丁谓为仪卫副使,李迪为扶侍使。自大中祥符后,特命辅臣领五使之职,至是复旧制。故事,三岁一亲郊,不郊辄代以他礼,庆赏(兴)[与]郊同,而五使皆辅臣,不以官之高下。天圣二年,翰林学士领仪仗,御史中丞领卤簿,始用官次。
仁宗天圣二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王钦若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利瓦伊为礼仪使,翰林学士晏殊为仪仗使,权御史中丞薛奎为卤簿使,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王臻为桥道顿递使。故事,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是后中丞、兵部尚书或阙,乃以学士及它尚书、丞郎为之。今有中丞而换使额,非旧制也。祥符中,向敏中次当礼仪赞导,以年耆不任罄折,乃改命王钦若与丁谓,以敏中领仪仗,遂互差仪仗、卤簿使,其胥吏互换,颇为非便。自后沿误而不复改。
五年七月十三日,以亲郊命宰臣王曾为大礼使,翰林学学士承旨刘筠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宋绶为仪仗使,龙图阁学士冯元为卤簿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陈尧咨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尧咨知天雄军,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陈尧佐代。
八年七月十二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资政殿学士晏殊为礼仪使,翰林学士盛度为仪仗使,御史中丞王随为卤簿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徐奭为桥道顿递使。九月,奭卒,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寇瑊代。
景佑二

年七月九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为礼仪使,翰林侍读学士冯元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杜衍为仪仗使,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博文为桥道顿递使。
宝元元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张士逊为大礼使,资政殿大学士宋绶为礼仪使宋:原作「朱」,据《长编》卷一二二改。,御史中丞晏殊为仪仗使仪:原无,据前后文例补。,翰林学士丁度为卤簿使,权知开封府胥偃为桥道顿递使。
庆历元年七月八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资政殿学士李若谷为礼仪使,权御史中丞柳植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承旨丁度为卤簿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贾昌朝为桥道顿递使。十一月,植病,以翰林学士王尧臣代。
四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章得象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丁度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宋祁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王拱辰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吴育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陈执中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杨察为礼仪使,彭乘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鱼周询为仪仗使,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明镐为桥道顿递使。
五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庞籍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为礼仪使,翰林学士赵概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孙抃为仪仗使,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杨察为桥道顿递使。闰七月,籍知郓州,以宰臣陈执中代。
嘉佑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以恭

谢天地,命宰臣文彦博为大礼使,刘沆为礼仪使,富弼为卤簿使,枢密使王德用为仪仗使,狄青为桥道顿递使。八月,青知陈州,以参知政事王尧臣代。
英宗治平二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韩琦为大礼使,翰林学士王珪为礼仪使,范镇为仪仗使,权御史中丞贾黯为卤簿使,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韩绛为桥道顿递使。是月,易黯为仪仗使,镇为卤簿使。故事,南郊以御史中丞领仪仗,天圣二年误用中丞薛奎领卤簿,而又以翰林学士晏殊为仪仗使,至是用黯言而改之。八月,绛权三司使,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沈遘代。黯知陈州,以翰林学士冯京代。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十八日,以亲郊命宰臣曾公亮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王珪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司马光为卤簿使光:原作「元」,据《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改。,权御史中丞滕甫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吕公着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十一日,以亲郊命宰臣韩绛为大礼使,翰林学士元绛为礼仪使,翰林侍读学士陈绎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邓绾为仪仗使,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韩缜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元绛权三司使,以右谏议大夫宋敏求代。
十年七月五日,以亲郊命宰臣吴充为大礼使,枢密直学士陈襄为礼仪使,翰林学士许将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邓润甫为仪仗使,龙图阁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