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许亲故来,无得妨其公事。」
九月三日,诏:「宗室供奉官承庆以下假日朝参,许入玄武门。」时管勾官宅事赵湘言:「承庆等两处朝参不及,请行按问。」承庆白言:「诸叔将军等假日许由玄武门入,唯承庆辈须合入东华门,仍俟诸叔上马,始由东华门而入,以故多就班后时。」故有是诏。
五年七月十九日,诏:「尚书丞郎、两省给谏知州府,而本部郎中、员外及两省六品以下官充本路转运使副者,承前例须申报。自今知制诰、观察使以上并止书案检,令通判以下系衔供申。如转运使官秩在上者不在此限。」
九月十二日,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言:「准诏,以群官导从不合品式,与礼官详定仪制以闻。今除中书、枢密、宣徽、御史中丞、知杂御史、左右金吾并摄事清道如旧制呵导外,仆射以上不得过四节,尚书以上、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不过三节,翰林学士、枢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丞郎以上不过两节,给谏、舍人、知制诰、卿监、待制不过一节。三司使、权知开封府不过四节,三司副使不过两节,应提印执梃者不在其数。小两省、御史、尚书郎中、员外、诸司四品、见任三司、开封府推判官许马前一对踏引,不过五步。应出节者止

约冲突,不得呵止。众官同行,止从上一员出节。有踰式者,委御史台、左右街司弹纠。先准敕,合于开封府金吾抽借从人者,内金吾从人悉还本司,止于诸军剩员开封府从人中抽差。其别局主判司分已有公人当直者,不得重迭。又文武百官遇宰相、枢密、参知政事并避,两省官侍郎、常侍以下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遇仆射,则给舍以上敛马侧立,起居郎以下则避。给舍以上遇御史大夫、中丞,分路而行。起居郎以下遇大夫、给舍以上敛马,遇中丞分路而行。御史大夫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遇仆射、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中丞遇大夫避,遇仆射敛马。尚书丞郎、常侍以(丁)[下]至正言、东宫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并分路而行。知杂御史遇中丞则避,遇左右丞敛马,遇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统军诸卫上将军,分路而行。尚书省五品、诸司四品以下「以下」后疑脱「遇」字。,诸卫大将军皆避之。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同行,遇左右丞避。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郎中、员外遇丞郎则避。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并避,权知、判官不避,遇两省给舍以上敛马。京官遇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本寺少卿监、司业并避。诸(位)[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军亦避。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太

子三师、三少并避,遇上台官如少卿监例。中允以下遇太子三师、三少并避,遇宾客、詹事敛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应合避尚书者,并避三司使。权知开封府者,如本官品避。其台省官虽不合避,而职分见在三司、京府统临者避。中书门下、枢密院常朝有冲突者,巡检人员具名送开封府,京朝官誊报御史台弹奏。内诸司使以下报宣徽院施行。不即申举者,委御史台、左右街司察访以闻。入皇城司及殿门外当避而不避者,委亲事官报皇城司捕送开封府,职官具名以闻闻:原脱,据本书《仪制七》所引补。。诸色人当避台省官及敛马侧立而有违者,街坊巡检亲事官止约固违不伏者,移牒官司,及申奏如上制,即不得凌辱命官。武班内职并依此品施行。」从之。
六年三月十七日,诏:「应富民得试衔官者不得与本州岛县官使臣接见。如曾应举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八月六日,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知升州张咏言:「当州每有祠部司事,并申公状。臣官(添)[忝]六曹,祠部即本行司局,例申公状,似未合宜。欲望自今尚书丞郎知州,除申都省外,其本行官局并止签检。」从之。
七年七月二十日,诏:「在京勾当官差出外住程勾当,不得带在京名目出外称呼。」
九月一日,诏:「自今制置发运使、转运使副更不以官品位次,并在提点刑狱官之上。」先是,诸路提点刑狱朝臣与转运使副正以官序为高下,至是始定条约。
八年闰六月五

日,诏:「京官充刑部、大理寺、三司法官、御史台主簿,不得便服于市肆下马,委御史台纠察。」
天禧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文武官曾使契丹及接伴者,自今戎使到阙,除两省舍人外,并令于左掖门出入。」
四年九月十七日,诏:「诸州县尉见巡检使臣供奉官以上,并升阶公参,答拜如上佐州县官见幕职之仪。侍禁以下用客礼。」时知利州、(阁)[合]门祗候张利用言:「县尉与巡检皆捕贼官,有公参客礼相见者,请班定制。」故有是命。
五年六月五日,诏:「自今诸州监当朝官殿直以上在通判、都监之下,判官之上。其通判与都监并依官次。京官奉职、借职、监当者即依知令录(列)[例],在判官之下。」先是,知荆南府李谘言:「京朝官使臣监当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