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全通、二道稍次而文稍堪为中,三道全次而文翰纰缪为下。判上者,职事官加一阶,州县官超一资;判中,依资;判下,入同类,黄衣人降一资。至是诏增为四等,以三道全次、文翰无取者为中下,依旧格判下之制;以三道全不通而文翰纰缪者为下,殿一选。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六日,诏曰:「令佐之任,最是亲民。而所司抡材,未能允当。况今封疆尽辟,县邑繁多,动皆缺员,历年未补。铨衡则拘资叙而不拟,州

郡则缘下吏以为奸。朕思其所长,别立规制,与其循资而授任,不若校实以取材。宜令诸路转运司下管内州军长吏,于见任判司簿尉内有清廉明干者,具奏举,当召赴阙引见,选充知县。候三年满无遗阙,当与酬奖。如有劳绩,别议升陟。」
二十八日,诏:「诸州知州、通判及监筦事务、常参官等,如有履行着闻、政术尤异及文学优赡者,委逐路转运使各举二人以闻,即当量材甄奖。」
八月,诏翰林学士承旨、工部尚书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参官内保举堪任三司判官及转运使各一人。
七年六月,诏曰:「古者设进善之旌,下求材之诏,并命有位,各举所知,盖虑有被褐怀玉而不闻、拔茅连茹之靡及也。然而冒进者或出于侥幸,举能者或因于请托。一言必召,若为其所窥;百里之贤,亦恐乎难致。爰举旧典,式〔建〕新规。昔士伯之受田,不避于赏;何忌之辞酒,恐任其罚。故事彰灼,可举而行。自今文武常参官所保举人有罪连坐者,犯私罪无轻重减一等论,公罚即减二等论,仍着为令。」
八月十九日,诏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十一人,于常参官内,保举堪任三司判官及转运使各一人。
《文献通考》:八年,诏自今应临轩所选官吏,并送中书门下考其履历,审取进止。时上选用庶僚,不专委有司,皆引对观其敷纳,有可采者悉与超擢。复虑因缘兴矫饰徼幸冒进,乃有是诏。
雍熙二年正月,诏:「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官保举京官、幕职、州县官可升朝者各一人。所举人若强明清白,当旌举主;如犯赃

贿及疲弱不理,亦当连坐。」
四年八月,诏曰:「进贤推士,当务至公;行爵出禄,固无虚授。苟毕得其材实,亦何吝于宠章。近日诸处奏荐,多是亲党,既伤公道,徒启幸门。用塞津蹊,宜行条约。自今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当以状闻。违者科违制之罪。」
端拱二年八月,诏诸道转运使、知州军、通判、监当、京朝官、使臣不得举奏幕职、州县官,乞行升陟及有改移,如敢故违,科违制之罪。其阙官处,速具闻奏,当议注填。若幕职、州县官全阙,即转运司于员多处权差。如无,即于县令、主簿全员处抽差,即不得差前任及丁忧官。
《文献通考》:端拱二年,令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举朝官一人为转运使。是日,诏曰:「国家详求干事之吏,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厨)[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靡不由之。尚虑徼功,固当责实,交相绳检,于理攸宜。自今转运使凡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成绩居最,及有建置之事,果利于民者,令诸州岁终件析以闻,非殊异者,不得条奏。诏三司、三馆职事官已升擢者,不在论荐。其有怀才外任、未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举。」
四年,令内外官所保举人有变节踰滥者,举主自首,原其罪。上励精求治,听政之暇,因索两省、两制清望官名籍,问朝士有德望者,悉令举官。仍令自今中外所举之人,并须析其爵里及历任殿最以闻,不得有隐。所举责实无验者罪之,如举状者有赏典。
淳化元年四月,诏:「知制诰已上每两人,共于常参官内保举一人堪充转运使副者;员外郎已上每两人,共于京朝官内保举一人堪充知州、通判者。限两月内以名闻,仍令御史台催督。」
二年九月,诏:「起居舍人、司谏、正言、三院御史、郎中、员外郎等,各于前任、见任判司簿尉内保举堪任河北令录者

各一人,在外任者附传以闻。」
三年正月,诏:「升朝官于京官内各举奏一人堪充升朝官者,若有劳绩事件,并仰条陈。如覆问不同,当罪举主。诸司使、副使及三班供奉官已下,今后为人所举者,亦准此,具诸实劳绩事件。所举官将来任使后有犯私罪者,举主连坐。」
二月三日,诏:「宰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翰林学士、尚书丞郎、两省官给谏已上、御史中丞各于朝官内举堪任转运使者一人,京官内有才用强明者亦许称举。其见任转运使副并三司、王府审刑院职任,不在举限。」
四月,诏曰:「比令荐举京官,将议选擢升朝,虑于下位,尚有遗才。其或已知姓名,见当任使,且非沉滞,何假荐扬 所举京官除见在三司、三馆并朝廷知名,已擢用外,宜令御史台晓告于见任、前任京官中,有堪任擢用、未为朝廷所知者,方得奏举。」
四年五月一日,诏曰:「向者上命有(无)[位],各举所知。其有外宽内深,先廉后黩。修饰边幅,初刻意以取容;污染脂膏,或中道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