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使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故积德成王,积怨成亡。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用其言而天下治。文子复从老君,授神丹之方,遂正品仙阶。后南游吴越,范蠡师之,越欲伐吴,蠡谏曰:臣闻之师曰,兵,凶器,战,逆德,争者,事之末也。险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不可。勾践不听,败於夫椒。后位以上大夫,弗就,隐吴兴馀英禺山,相传以为登云而升。按《寰宇记》《吴兴志》俱载馀英东南三十里有计筹山,越大夫计然尝登此山,筹度地形,因名焉。今山阳白石顶通玄观,乃故隐处也。其紫云关升元观,即古常清观,宋乾道间改赐今额,山之半有曰“登云石”者在,其著曰《文子》,天宝中封为通玄真人,书曰《通玄真经》。其著书一十二篇,一曰道原,详原字。二曰精诚,详诚字。三曰九守,详守字。四曰符言,详言字。五曰道德,详德字。六曰上德,详德字。七曰微明,详明字。八曰自然,详然字。九曰下德,详德字。十曰止仁,详仁字。十一曰上义,详义字。十二曰上礼。详礼字。
  【汉志】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隋志】
  《文子》十二卷:周平王时人,师老子。
  【唐志】
  《文子》十二卷:徐灵府注。
  【通志】
  《文子》十二卷老子弟子。《李暹训法》十二卷,朱弁《注》十二卷,除灵府《注音》一卷,《统略》一卷,《家语要言》一卷。
  【玉海】
  《文子》《汉志》:道家,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隋志》十二卷。《唐志》同。梁《七录》六卷。柳宗元曰:十二篇,盖驳书也。凡管孟数家,皆见剽窃。默希子注,《道原》至《上礼》。《文选注》范子曰: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称曰计南。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默希子谓姓辛,名研,文子其字也,师老子。今本十二卷,元魏李暹注。唐徐灵府注,即默希子朱玄注。
  【事物纪原】
  《文子》《唐会要》曰:天宝元年三月十九日,李林甫奏文子号“通玄真人”。详见号字
  【广记】
  《文学》:默希子注姓辛,名研,字文子,周平王时,癸丘濮上人,其先,晋公子也。尝南游,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著《通玄真经》。
  【文子】
  徐灵府作《通玄真经序》曰:大道不振,其来已久。微波尚存,出自诸子。莫不祖述道德,弥缝百代。文子者,周平王时人也。平王问文子曰:闻子得道于老子,今贤人虽有道,贤人,文子也。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文乱之民,其能庸乎?文子对曰:道德匡邪以为政,振乱以为理,使圣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故积德成王,积怨成亡。而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然安危成败,匪降自天,在乎君王任贤而已。故圣人怵怵,为天下孩其人,同于赤子,欲以兴利去害而安之,非欲有私于已也。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序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亟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词文而真。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正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大矣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洎我唐十有一叶,皇帝垂衣布化,均和育物,柔怀庶邦,殊俗一轨,故在显位咸尽其志忠,慕幽居者亦安其业。灵府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迨经八稔,夙孰朴素之风,窃味希微之旨。今未能拱默,强为注释。是量天汉之高邈,料沧溟之浅深者,亦以自为,难矣。
  【牟山献陵阳集】
  《文子序》:禹受计于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武康计筹山,因计然赏度。地于此而得名。然其义固有所本,范蠡师计然,见于《史记》,颜师古以为与孔子同时,是也。其书曰《文子》者,有与平王问答语,徐灵府遂以为周平王时人,则误甚,刘向著录文子书九篇耳,李暹所注乃十二篇,疑不能无附托其间。或谓乃楚之平王,楚越相强,平王时,楚事日非。子胥既奔吴而计然亦去楚。间道适越耶?不可考矣。南谷杜君辩博而笃实,恬静而疏通,其能可以用世,而其志果于遁世。虽尝领闲台珍馆,亦复舍去,筑披云之庵于计筹山上,燕处从容,取《文子》书及其事之散见他书者,会粹而刻之。三代古书遗迹,一旦震发于湮没之馀,真山林一大奇事。予观自昔财计之臣,鲜有能自全者。计然之策,范蠡略用之于越,十年生聚,既以报吴,乃飘然远引,竟免于鸟喙之毒手。而图谋相传。计然乃神仙得道之人,又不但全其身而已。盖计然尝受于老子者也。夫善计不用筹策,此岂区区废居操纵从事于鞭算之未乎?不贵难得之货,不舍检且啬,不以不足奉其馀,生财而不有,成功而不居,若是者、盖几乎道,固已超然于利害祸福之外。而世之壅利专利者,往往违天时,竭地力,自谓以心计析秋毫,不知正犯道家之所深忌。只以自贻殃祸,覆辙相寻,曾莫之悟,可叹也。南谷尝注《老子》,得其宗旨,又粹比书,俾与师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