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祀十有二年乙丑伊尹祠于先王注云成汤崩逾
月太甲即位奠殡而告据此文意则成汤之后中间
别无君也然孟子云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
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据此则中
间又有两君矣史记汤崩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
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
丙之弟仲壬是为帝仲壬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
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以此考之
然则书所谓成汤既没太甲元年者盖为伊尹欲明
言成汤之德以训嗣王故须先言成汤既没非谓中
间无二君也而注误认此语遂失之当以孟子史记
为正
郑樵通志按郑元曰周公避居之初是武王崩后三
年成王生十三年矣居东二年成王年十四矣迎周
公返而居摄成王年十五矣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
一矣故金g注云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终终
时武王八十三矣于文王受命为七年后六年伐纣
后二年有疾瘳后二年崩崩年九十三矣周公以武
王崩后三年出五年秋复返居摄四年作康诰五年
作召诰七年作洛诰伐纣至此十六年也作康诰时
成王年十八洛诰时年二十一也即政时年二十二
然则成王以文王终明年生也又按王肃金g注云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终时受命九年武王
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时年八十八矣九
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称元年周公摄政遭
流言作大诰而东征二年克武庚杀管叔三年而归
制礼作乐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营洛邑作康
诰召诰洛诰致政成王然则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
岁武王八十一而生成王武王崩时成王已十三周
公摄政七年而致政成王年二十也明年即政年二
十一也又按尚书大传&#周公居摄曰一年救乱二
年克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于卫五年营成周六年
制礼作乐七年致政又按左传曰成王定鼎于郏r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汲冢纪年曰西周二百五十七
年通东周遍合七百之数三统历西周三百五十二
年并东周八百余年
朱子古史余论舜纪所论三事其一许由者是已然
当全载史迁本语以该卞随务光之流不当但斥一
许由而已也然太史公又言箕山之上有许由冢则
又明其实有是人亦当世之高士但无尧让之事耳
此其曲折之意苏子亦有所未及也其一瞽象杀舜
盖不可知其有无今但当知舜之负罪引慝号泣怨
慕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与夫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
母欲使之未尝不在侧欲求杀之则不可得而已耳
不必深辩瞽象杀舜之有无也其一舜禹避朱均而
天下归之则苏子虑其避之足以致天下之逆至益
避启而天下归启则苏子又议其避之为不度而无
耻于是凡孟子史迁之所传者皆以为诞妄而不之
信今固未暇质其有无然苏子之所以为说者类皆
以世俗不诚之心度圣贤则不可以不之辩也圣贤
之心淡然无欲岂有取天下之意哉顾辞让之发则
有根于所性而不能已者苟非所据则虽&#酒豆肉
犹知避之况乎秉权据重而天下有归己之势则亦
安能无所惕然于中而不远引以避之哉避之而彼
不吾释则不获已而受之何病于逆避之而幸其见
舍则固得吾本心之所欲而又何耻焉惟不避而强
取之乃为逆偃然当之而彼不吾归乃可耻耳如苏
子之言则是凡世之为辞让者皆阴欲取之而阳为
逊避是以其言反于事实至于如此而不自知其非
也舜禹之事世固不以为疑今不复论至益之事则
亦有不能无惑于其说者殊不知若太甲贤而伊尹
告归成王冠而周公还政宣王有志而共和罢此类
多矣当行而行当止而止而又何耻焉苏子盖贤共
伯而尚何疑于益哉若曰受人之寄则当遂有之而
不可归归之则为不度而无耻则是王莽曹操司马
懿父子之心而杨坚夫妇所谓骑虎之势也乃欲以
是而语圣贤之事其亦误矣
宜斋野乘说苑载鲍白令之对始皇曰天下官则让
贤家则世继故曰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
家今观帝王世纪云黄帝次妃女节生少昊则少昊
乃黄帝子也是传位于子自黄帝始而非起于夏禹
家语五帝德及书序注史颛帝纪并通历皆云颛帝
为昌意子则亦黄帝孙也是少昊传位于侄史记家
语皆云帝喾祖元嚣父f极又高辛纪注书序注与
帝王世纪载喾为黄帝曾孙则颛帝传位于从侄大
戴礼并史记云帝喾下妃生挚则高辛又传位于子
高辛次妃庆帝生尧则挚又传位于弟史记并舜典
疏以舜为黄帝八代孙则尧传位于五世侄孙前汉
律历志载颛帝五世生鲧则舜传位于六世祖之从
兄弟如是则五帝亦可谓之家天下今溯五帝之上
而观之礼记注云女娲承伏羲而淮南子览冥训注
古天子姓风则亦伏羲之子孙也礼记国语皆云炎
帝少典之子而家语与史记云黄帝有熊国君少典
之裔子国语又云黄帝炎帝之弟则二君同是少典
之子以此而观家天下之制其来远矣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