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变之祸不过一死国本不立万一有
如天象所告急兵之变死且有罪其为计亦已□矣
愿以臣章示大臣使其自择死所闻者股栗除兼侍
御史知杂事镇以言不从固辞执政谕镇曰今间言
已入为之甚难镇复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
问其难易诸公谓今日难于前日安知异日不难于
今日乎凡见上面陈者三言益恳切镇泣帝亦泣曰
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三二年章十九上待命
百余日须发为白朝廷知不能夺乃罢知谏院改集
贤殿修撰纠察在京刑狱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镇
虽解言职无岁不申前议见帝春秋益高每因事及
之冀感动帝意至是因入谢首言陛下许臣今复三
年矣愿早定大计又因享献赋以飒其后韩琦遂
定策立英宗 按张述传述为太常博士皇佑中仁
宗未有嗣述上书曰生民之命系于宗庙社稷而继
嗣为之本匹夫有百金之产犹能定谋托后事出于
素况有天下者哉陛下承三圣之业传之千万年斯
为孝矣宗庙社稷未有托焉此臣所以夙夜仿徨而
为陛下忧也谓宜慎择宗亲才而贤者异其礼秩试
以职务俾内外知圣心有所属则天下大幸至和元
年复上疏曰臣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四方离
为日君象也二明相继故能久照东升西没昼夜迭
运数之常也陛下御天下且三纪矣是日之正中也
而未闻以继照为虑臣窃疑之历观前世或令出宫
闱或谋起阍寺或奸臣首议利幼主以专政假后宫
以盗权安危之机发于顷刻朝议恬然曾不为计此
臣拳拳为陛下言也述前后七上疏最后语尢激仁
宗终不以为罪 按吴奎传奎出知寿州至和三年
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二十四年
而储嗣未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
穆言则太祖太宗之曾孙所宜建立以系四海之望
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
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
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
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
郁结群望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
士权开封府 按韩琦传琦嘉佑三年六月拜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
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帝既连失三王自至
和中得病不能御殿中外惴恐臣下争以立嗣固根
本为言包拯范镇尢激切积五六岁依违未之行言
者亦稍怠至是琦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
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春秋高未有
建立何不择宗室之贤者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
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又生女一日琦怀汉书孔
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
如是况陛下乎愿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又
与曾公亮张升欧阳修极言之会司马光吕诲皆有
请琦进读二疏未及有所启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谁
可者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择帝
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
其名帝以宗实告宗实英宗旧名也琦等遂力赞之
议乃定英宗居濮王丧议起知宗正琦曰事若行不
可中止陛下断自不疑乞内中批出帝意不欲宫人
知曰只中书行足矣命下英宗固辞帝复问琦琦对
曰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
所以为贤也愿固起之英宗既终丧犹坚卧不起琦
言宗正之命初出外人皆知必为皇子不若遂正其
名乃下诏立为皇子明年英宗嗣位以琦为仁宗山
陵使加门下侍郎进封卫国公琦既辅立英宗门人
亲客或从容语及定策事琦必正色曰此仁宗圣德
神断为天下计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何与焉 按
司马光传光判礼部郎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
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
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
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
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
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
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
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
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
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
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
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
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
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按闻见近录至和中仁宗皇帝不豫一日喻大臣择
宗室以传天下又曰允良虽c拟然变昼作夜谅无
他心宗谔外示节俭疑其有心者后董婕妤因上元
出游有密祈董请立周王后幸巳立者周王真宗子
在仁宗为近属也俄有诏立之礼官与中书议不决
请于上上亲书从政宗谔宗旦宗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