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始置武举其制有
长垛马射步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
 马端临曰唐选举志言武举选用法不足道故不
 复书然郭子仪大勋盛德身佩安危自武举异等
 中出是岂可概言不足道邪
唐武选兵部主之课试之法如举人之制取其躯干
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艺及可为统帅者若文吏
求为武选取身长六尺以上籍年四十以下强勇可
以统人者
 臣按唐人选武将不但于武臣而亦于文吏中求
 焉今宜立为定制凡文吏能应武选者优等擢用
 之比其原资超三级不如此则人有不肯应何则
 文吏少而重武职多而轻故也
宣宗大中六年党项复扰边宣宗欲择可为宁帅
者而难其人从容与翰林学士毕P论事P援古据
今具陈方略上悦曰吾方择帅不意颇牧近在禁庭
卿其为朕行乎P欣然奉命
 臣按将才古称难得然以臣观之非其才之难得
 良以其人之不易知也非独上之人难于知人而
 其人亦不易以自知也盖世之求将者必求其智
 与勇如有所用必先有所试可也然试之以勇可
 以得其膂力而不能得其刚决试之以智可以得
 其谋论而不能得其精审是故匹夫之猛未必可
 以当大敌警敏之见未必可以洞先机此人君之
 求将所以贵乎先事而预求多方而广蓄也
宋太祖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
之道
 李沆曰昔光武中兴不责功臣以吏事及天下已
 定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议夜分乃罢盖创业致
 治自有次第今太祖欲令武臣读书可谓有志于
 治矣
 臣按太祖此言即吴大帝劝鲁肃读书之意为将
 而不明义理不通古今虽能成功不过粗材而已
 是故古之明将无不知书者但不循行数墨寻章
 摘句如儒生之为耳
宋有武举武选咸平时令两制详定入官资序故事
而未行仁宗时始亲试武举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
庆历六年策武举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
 臣按武事与文艺异固不可以言语文事求也然
 于无事之时欲求战陈军旅之士不以言语文字
 求之又不可得也大抵求士以资世用贵乎得识
 义理知机变之人无问文武皆然也试之以武举
 欲其知威武战争之意尔彼诚识义理知机变一
 旦临事料敌出奇应变举诸此而措之耳论文科
 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人豪杰之士由是而出尔臣
 于武举亦云
真宗谓辅臣曰将帅才难今文武中固亦有人盖不
经战陈无由知之虽天下无事然兵不可去战不可
忘古之道也马知节曰将相之才非可坐而知之顾
临事机变如何耳
 臣按真宗谓将帅才难文武中固亦有之不经战
 陈无由知之然战不可试苏轼谓试之于治兵盖
 得之矣
范仲淹言于仁宗曰边上将帅尝患少人国家奄有
四海未必乏才岂天地生人厚于古而薄于今哉盖
选之未精用之未至今诸军诸班必有勇智之人多
被管军臣僚递互弹压不得进用坐至衰老伏乞专
督管军臣僚于诸班中搜罗智勇之人各举一名不
分将校长行试以武艺或观其胆略出众便可迁转
于边上任使如将来颇立战功则明赏举主或屡败
军事亦当连坐
 臣按就军伍阶级中求将拔其优量其才循其序
 而用之则事半而功倍矣此可以为平世选将之
 法然遇有非常之变则又在乎变通焉
欧阳修言于仁宗曰古语曰将相无种故或出于奴
仆或出于军卒或出于盗贼惟能不次而用之乃为
名将耳国家求将之意虽劳选将之路太狭今诏近
臣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得
矣试将才者限以弓马一夫之勇则智略万人之敌
皆遗之矣山林奇杰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贫贱而薄
之不过与一主簿借职使其怏怏而去则古之屠钓
贩牛之杰皆激怒而失之矣至于无人可用宁用龙
锺跛&#庸懦暗劣之徒皆委之要地授之兵柄天下
三尺童子皆为朝廷危之议者不知取将之无术但
云当今之无将臣愿陛下革去旧弊奋然精求有贤
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限以弓马
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
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
 臣按修谓有贤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
 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人
 君之选将才因人所举荐及有功当升赏者恒以
 此三言为权度则得之矣
修又言曰伏见唐及五代至于国朝征伐四方立功
行陈其间名将多出军卒只于军中自可求将凡求
将之法先取近下禁军至厢军中年少有力者不拘
等级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团为一队而教之较其技
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队将
合十队将而又教之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
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裨将合十裨将而又教之又
于其中择有识见知变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得
之以为大将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