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四译馆
  额设堂属各官共五十六员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置典务厅关防一颗官无专设
  听堂官遴选才能官员为诸馆总理
  是年设通事序班及通事官生共三十员名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设通事序班共十六员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礼部会同四译馆堂官于
  世业子弟内考取译字生送馆肄业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题准光禄寺及宛大两县停
  给译字生薪米纸笔每生月给粮米六斗每年
  四季赴户部支领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裁鞑靼女直二馆
  是年题准八馆各设正教序班一员协教序班
  一员食九品俸教习译字生其余序班俱裁
  又题准会同馆带俸序班止存十三员准其全
  留凡外国进贡来京专任引朝
赐宴伴送出境等事其肄业官生无定额凡有世业
  子弟通晓译语者准其札馆肄业俟司宾序班
  员缺时挨次顶补学习三年满日精通译语者
  支米又三年满日题授冠带又三年满日咨吏
  部具题实授司宾序班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题准各馆序班缺员本堂官
  会同礼部考取译字生纯通译学者送吏部题
  补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凡四译馆译字生旧例于世业子弟内考
  取肄业三年该馆会同内院礼部考取食粮又
  三年考给序班顶带又三年礼部考送具题实
  授顺治十七年题准序班缺礼部会同该馆考
  取送吏部题补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翰林院裁并内三院本
  馆止称四译馆不称翰林院名色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康熙九年题准本馆仍复翰林院名色凡
  本馆关防如遇提督少卿升任将关防呈送翰
  林院收贮俟新任官呈请颁发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会考收取译字生送馆肄业
  照所遗粮缺顶补

 四译馆部总论
礼记
  王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
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L北方曰译



寄言能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仿象风俗之
 异于彼L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辨其言语
 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则通谓之译也刘
 氏曰此四者皆主通远人言语之官寄者寓也以
 其言之难通如寄托其意于事物而后能通之象
 像也如以意仿像其形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狄犹逖也L戎狄屦名犹履也远履其事而知其
 言意之所在而通之周官L屦氏亦以通其声歌
 而以舞者所屦为名译释也犹言誊也谓以彼此
 言语相誊释而通之也
大学衍义补
  译言宾待之礼
周礼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
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
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
 郑元曰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凡其出入送逆之
 礼节币帛辞令而摈相之从来至去皆为相而诏
 侑其礼仪也 朱申曰八蛮四夷七闽九貉五戎
 六狄之国遣使来朝贡不晓中国语言故象胥传
 王言而开谕解说之如此则远人之心和而不乖
 亲而不疏也若蕃国之君世一见之其礼不同于
 中国象胥则教之使协于礼其言不通于中国则
 传其言辞出则送之入则逆之礼节以相接币帛
 以致享辞令以相与接宾曰摈赞礼曰相
 臣按四裔之人其拜揖进退拜伏之礼不同于中
 国象胥掌教之以中国之仪用协于礼也夫上有
 所言则象胥为之传导而开谕晓说之然后从而
 译其所言以达之于上焉今制鸿胪寺设通事官
 即周之象胥也
礼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
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西方曰狄L北方曰译
 臣按译言之官自古有之然惟译其言语而已也
 彼时外国犹未有字书自佛教入中国始有天竺
 字其后回回女直蒙古缅甸其国人之明慧者各
 因其国俗而自为一种字书其来朝贡及其陈说
 辨诉求索各用其国书必加翻译然后知其意向
 之所在唐宋以来虽有润文译经使之衔然惟以
 译佛书而已非以通华裔之情也我文皇帝始设
 为八馆曰西天曰鞑靼曰回回曰女直曰高昌曰
 西番曰缅甸曰百裔初以举人为之其就礼部试
 则以蕃书译其所作经义稍通者得联名于进士
 榜授以文学之职而译书如故其后又择俊民俾
 专其业艺成会六部大臣试之通者冠带又三年
 授以官盖重其选也盖此一事似缓而实急似轻
 而实重一旦外国有事上书来言其情使人人皆
 不知其所谓或知之而未尽则我所以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