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
省心子曰:“屈子者能处众。”
《童蒙训》:“当官以忍为先,忍字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当官不能自忍,必败。当官处事,不与人争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重报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败,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罟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罟,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自消也。’”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垢,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人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处家贵宽容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若人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忧患当明理顺受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同居相处贵宽
同居之人有不贤者,非理以相扰,若间或一再,尚可与辩;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同乡及同官,亦或有此,当宽其怀抱,以无可奈何处之。
△亲戚不可失欢
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于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气则彼此酬复遂好平时矣。宜深思之。
△待卑仆当宽恕
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资多愚,且宽以处之,多其教诲,省其撑可也。
△事贵能忍耐
以能忍,事易以习熟终。至于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者,亦处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习熟终。至于睚眦之怨深不足较者,亦至交罟争讼,期以取胜而后已,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见,不为客气所使,则身心岂不大安宁?
《萧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灾殃。”
△王龙舒劝诫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是谓纵情。犯之不授,触之不怒,伤之不忍,过事甚喜。
张文定公曰:“谨言浑,不畏忍事,又何妨?”
孔卦唬骸笆⑴剧炎热,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山谷诗曰:“无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
东莱吕先生诗云:“忍穷有味知诗进,处事无心觉累轻。”
陆游翁诗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有期颐。”
又曰:“殴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
又曰:“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
省心子曰:“诚无悔,怒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释伽佛初在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此,安得不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忄乔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
佛曰:“我得无诤三昧,最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涅盘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为卒,暴打而不常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
《人趣经》云:“人为端正,颜色洁白,姿容第一,从忍辱中来。”
《朝天忏》曰:“为人富贵昌炽者,从忍辱中来。”紫虚元君曰:“饶、饶、饶,万祸千灾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
赤松子诫曰:“忍则无辱。”许真君曰:“忍难忍事,顺自强人。”孙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超然居士曰:“逆境当顺受。”谚曰:“忍事敌灾星。”谚曰:“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