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后汉质帝纪》)
  建和元年,诏大将军、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后汉桓帝纪》)
  建和元年,又诏大将军、公卿、郡国,举至孝、笃行之士各一人。
  建和三年六月庚子,诏大将军、三公、特进侯其与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永兴二年癸卯,京师地震,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各一人。延熹八年,诏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并同上)
  典少笃行隐约,博学经书,弟子自远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荐,征拜议郎,侍讲禁内。(《后汉赵典传》)
  长好经学,博通书传,以《尚书》教授,举孝廉。(《后汉寒朗传》)
  建宁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食之。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交车。(《后汉灵帝纪》)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后汉循吏列传刘矩》)
  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后汉灵帝纪》)
  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后汉献帝纪》)
  ──右汉武后崇尚儒术,盛行孔子选举之制。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礻某,使东方朔、枚皋作礻某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汉书武五子传》)
  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廷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汉书孝宣皇帝纪》)
  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后汉桓荣传》)
  宪王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太子宽仁,喜儒术。上数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汉书宣元六王传》)
  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汉书孝元皇帝纪》)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壮好经书。(《汉书孝成皇帝纪》)
  光武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后汉光武帝纪》)睦少好学,博通书传。(《后汉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睦性谦恭好士,千里交结,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门。
  顺阳怀侯嘉。与伯升俱学长安,习《尚书》、《春秋》。(并同上)
  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后汉光武十王列传》)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同上)明帝十岁,能通《春秋》。(《后汉明帝纪》)
  明帝师事桓荣学,通《尚书》。(同上)章帝好儒术。(《后汉章帝纪》)
  长安侯佑能通《诗》、《论》,笃学乐古。(《后汉安帝纪》)──右汉世帝者及诸侯王皆受经,通儒术。马皇后能诵《易》,好读《春秋》。(《后汉马皇后纪》)
  (皇后通经,孔学于是大盛。)
  邓皇后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后汉邓皇后纪》)
  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记雠校传记。(同上)
  (马、邓二后皆深于经学,俨如诸生。)
  梁皇后九岁能诵《论语》,治《韩诗》。(《后汉梁皇后纪》)──右两汉帝者及诸侯王皆受经,通儒术。(皇后附)
  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汉书孝宣皇帝纪》)
  秋八月乙卯晦,日有蚀之。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同上)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汉书杨胡朱梅云传》)
  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汉书韦贤传》)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汉书刘向传》)
  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后汉儒林传》)(《白虎通义》集今学之大成,传至于今,可为瑰宝。)
  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