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荀子非相》)
  (以后王为天下之君,荀子之尊孔子可谓极矣。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
  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荀子儒效》)(诸子杂称神农、黄帝,而不法孔子,所谓缪学杂举也。)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荀子儒效》)
  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并同上)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荀子之言,皆为当时战国诸子高谈神农、黄帝者说法。)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荀子正名》)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同上)(凡荀子称“后王”者,皆孔子也。)
  ──右孔子为后王。
  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正教之始。(《公羊》隐元年注)王者必改制。(《繁露楚庄王》)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同上)
  (董子谓《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文而从殷质,于《三代改制》一篇,大发其义。然则所称王者改制,即孔子也。)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繁露三代改制》)
  王者受命而王。(同上)(孔子受端门之命,非王者而何?)
  《春秋传》曰:“合伯、子、男以为一爵。”或曰,合从子,贵中也。以《春秋》名郑忽,忽者,郑伯也。此未逾年之君,当称子,嫌为改赴,故名之也。地有三等不变,至爵独变,何?地比爵为质,故不变。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白虎通爵篇》)
  (此《春秋》公羊家之说,所称王者即指孔子。盖师说相传,皆以《春秋》当新王也。)
  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繁露二端》)──右孔子为王者。
  今《春秋》缘鲁以言王义,杀隐、桓以为远祖,宗定、哀以为考妣,至尊且高,至显且明,其基壤之所加,润泽之所被,条条无疆。前是常数十年,邻之幽人,近其墓而高明。大国齐、宋,离不言会。微国之君,卒葬之礼,录而辞繁。远夷之君,内而不外。当此之时,鲁无鄙疆,诸侯之伐哀者皆言我。“邾娄庶其鼻我”,邾娄大夫其于我无以亲,以近之,故乃得显明。隐、桓亲,《春秋》之先人也。益师卒而不日。于稷之会,言成宋乱,以远外也。黄池之会,以两伯之辞言,不以为外,以近内也。(《繁露奉本》)
  诸侯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滕、薛称侯,荆得人,介葛卢得名。内出言如,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王道之意也。(《繁露王道》)
  (“缘鲁以言王义”。孔子之意,专明王者之义,不过言托于鲁,以立文字。即如隐、桓,不过托为王者之远祖,定、哀为王者之考妣,齐、宋但为大国之譬,邾娄、滕侯亦不过为小国先朝之影。所谓其义则丘取之也。自伪《左》出,后人乃以事说经。于是周、鲁、隐、桓、定、哀、邾、滕,皆用考据求之。痴人说梦,转增疑惑。知有事而不知有义,于是孔子之微言没,而《春秋》不可通矣。尚赖有董子之说,得以明之。不然,诸侯来曰朝,内出言如,鲁无鄙疆,董子何愚若此?所谓辞之重,意之复,必有美者存焉。)
  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三代改制》)
  (《诗》有三颂,《周颂》、《鲁颂》、《商颂》,孔子寓新周故宋王鲁之义。不然,鲁非王者,何得有颂哉?自伪《毛》出而古义湮,于是此义不复知。惟太史公《孔子世家》有焉。公羊传《春秋》,托王于鲁,何注频发此义。人或疑之,不知董子亦大发之。盖《春秋》之作,在义不在事,故一切皆托。不独鲁为托,即夏、商、周之三统,亦皆托也。)
  《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因仪父先与隐公盟,可假以见褒赏之法,故云尔。(《公羊》隐元年注)
  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忧内也。注:《春秋》托王于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公羊》成二年)
  滕侯卒。《传》: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注:所传闻之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公羊》隐七年)
  滕侯、薛侯来朝。《传》:其兼言之何?微国也。注:《春秋》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公羊》隐十一年)
  无骇帅师入极。《传》: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