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记》廿九有元帝后皆不讳名一条。一部《元史》,惟《程钜夫传》言:“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余无所见。钜夫盖生宋世,犹习宋人之遗风,其实元制不全用御名不避也。元武宗名海山,武宗时以海名者至多,试检《武宗纪》已得七人:
  
  一、海都叛王凡八见
  二、朵儿朵海太傅
  三、塔刺海中书右丞相凡十五见
  四、塔海中书右丞凡三见
  五、塔失海牙江浙行省河南省平章政事凡三见
  六、火失海牙仪凤司大使
  七、海刺孙平章政事
  其官名之有海字者四:
  一、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
  二、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司。
  三、称海也可扎鲁忽赤。
  四、海外诸蕃宣慰使都元帅,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
  
  其他地名及章奏之有海字者,如:靖海县、宁海州【凡二见】、海潜【凡四见】、海道【凡三见】、海东、海贼、海口、海舶、下海、海外诸国等,不一而足,皆见于《武宗纪》。武宗即位诏,开始即有“以文德洽海内”之言,何曾有讳海之事。《元史曹元用传》:“武宗时,元用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则当时帝后之不讳名可知也。
  
  唯《元典章》廿八载至元三年表章回避字样,凡一百六十余字。是时去宋之灭,尚十有余年,此等字样,必沿自金人,非元人所创。观其所记注,有“某字系旧式”,“某字近用不驳”之文,则其来历必非一朝。元初诸帝不习汉文,安知有忌讳!
  
  《元典章》廿八又载:“延v元年十一月,行省准中书省咨,科举事件,送礼部约会翰林院官议得:称贺表章,元禁字样太繁,今拟除全用御名庙讳不考外,显然凶恶字样,理宜回避。至于休祥极化等字,不须回避。都省请依上施行。”
  
  又:“延v三年八月,中书省札付,礼部呈翰林国史院议得:表章格式,除御名庙讳,必合回避,其余字样,似难定拟。都省仰钦依施行。”此则延v设科以后,效宋金人之所为。其定制亦只限于全用御名庙讳。若程文海与武宗之名仅同一字,当然可不避。且元帝名皆译音,又不如辽金诸帝之兼有汉名,故元世文书上避讳之例甚少也。
  
  第八十一明讳例
  
  明承元后,避讳之法亦甚疏。据《明史》,随从太祖诸人,有丁玉初名国珍,吴良初名国兴,吴祯初名国宝,胡美初名廷瑞。《胡美传》云:“避太祖字易名。”然终明之世,太祖名字,并未尝避。
  
  沈德符于万历间撰《野获编》,其卷一云:“古帝王避讳甚严,本朝则有极异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谥号,少帝仍名允伞=ㄎ哪旰牛音同御名,举朝称之凡四年。建文二子,长名文奎,次曰文圭,其音又与勺治奚僖欤其后章谥号,又犯太祖御讳,抑更异矣。”
  
  《野获编补遗》二又云:“避讳一事,本朝最轻。如太祖御讳下一字,当时即不避。宣宗英宗庙讳下一字,与宪宗旧名新名下一字,士民至今用之。”又《补遗》三:“今禁城北门名厚载,二字俱犯世宗穆宗庙讳上一字。今上皇贵妃郑氏所居宫曰翊坤宫,上一字即今上御名。而内外所称,章疏所列,俱公然直呼,恬不为怪,亦无一人议及之。”
  
  按明律虽有上书奏事犯讳之条,然二字止犯一字者不坐。明诸帝多以二字为名,故不讳也。
  
  《野获编》十三又言:“谥以易名,惟金尚书忠谥忠烈。其后林文俊乃谥文修,陈文德亦谥文恭。若洪熙元年,英国公张辅,其勋号有辅运二字。宣德二年,后父孙忠,其勋号有宣忠二字。隆庆初,给新建伯王守仁诰券,勋号亦有守正二字,则以二名不偏讳也。”
  
  万历而后,避讳之法稍密。故明季刻本书籍,常多作尝,洛多作雒,校多作较,由字亦有缺末笔者。
  
  《日知录》廿三言:“崇祯三年,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祯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贺R,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寿。而光宗为太子,河南府洛阳县及商州洛南县,并未尝改。”据此,则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明一太祖朱氏元璋字国瑞胡廷瑞易名胡美。
  
  父世珍
  
  三惠帝太祖孙允
  
  二成祖太祖子棣改沧州之无棣曰庆云,乐安州之无棣曰海丰。
  三仁宗成祖子高炽
  四宣宗仁宗子瞻基
  五英宗宣宗子祁镇正统丁卯,山西乡试经题“维周之桢”,犯楚王讳,考官罚俸。
  五代宗宣宗子祁钰
  六宪宗英宗子见深初名见R
  七孝宗宪宗子v樘
  八武宗孝宗子厚照
  八世宗宪宗孙厚姓盆正德十六年登第,嘉